曹 揚
[摘要]關東文化是關東人民在不斷的融合、遷徒中孕育、發展、形成的,它以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相和諧的文化特色,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而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重建關東文化,繼承和發揚優良的文化傳統,又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
[關鍵詞]關東文化;本體意義;本質力量;重建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008—02
關東文化作為一種以地理學的概念來命名的地方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在關東地區經過六百余年,由古至今逐漸產生、傳承、并傳播于關東這片遼闊的黑土地上,展現了勃勃的生機。充分體現了關東地區人民的精神。本文擬通過對其不同視角的探討,剖析關東文化的有關側面。
一、關東文化的本體意義
文化歷來是與人類的密切生產生活活動相關的,是人們在長期的與自然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精神家園。它的出現具有著一種光芒普照的現象。它從哲學的角度而言,是唯心的,是意識形態的東西。而一切意識皆受物質這一基礎的制約。探討關東文化的源起,毫無疑義地說,關東地區的人民是創造關東文化的本源。從這一角度說,我們觀察關東文化,與其說是在觀察一種文化現象,還不如說是在觀察某一類人群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現象,關東文化的本體就是關東人民。離開了人這個主體,一切文化皆無所依。近代改良派的先驅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能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易言之,凡人類心能所開創、歷代積累起來,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質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業績,都叫做文化。”魯迅先生也曾從人本主義的角度感嘆地說“久浴文化,則漸悟人類之尊嚴。”而所謂對文化的研究,都將是對人類的解讀。因此,說到關東文化,關東人民在這里就有了特定的意義。關東人民是關東文化的核心。
從六百年前,關東開始有了明確的地域劃分和界限開始,關東地區人口就在不斷的演變,其中既有融合、也有消亡。既有國內的人種,也有外來的人種加入。漢族是關東文化的主體,主要是關內移民,這其中既有因犯罪流放到此地的流民,也有因生活所迫而另尋出路的普通群眾,也有各個朝代所留下的戍邊士兵。同時包括滿、蒙、朝鮮、達斡爾、鄂倫春、赫哲等少數民族也是關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少部分的日本和俄羅斯人種。
關東文化的最初可以回溯至明王朝的建立與山海關的修筑,這個時期的關東是一個以少數民族聚居為主的區域,土著居民主要有滿族、蒙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最后以滿族在這一地區崛起稱雄并統一東北進而入主中原而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清代以后,從清廷在東北實行招民墾荒到封禁政策再到充實戍邊政策的實施,加之中原地區自然災害連年、戰亂不斷、人民生活困苦等原因,關內地區的居民開始大批地遷往關外。關內直、魯兩省大批移民,主要是以漢族為主體。1987年出版的《黑龍江移民概要》一書中說,在清朝統治的200多年中,關內北方各省流入黑龍江地區的漢族移民大約200萬人。這是關東文化以漢族為主體形成并定型的一個重要時期,它從滿族人主中原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結束。
20世紀初隨著清王朝的逐漸沒落,及沙皇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大片土地的窺伺,關東文化經受了外來文化的多元碰撞,它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為契機,伴隨著廣大漢族人民對東北地區的開發與東北近代化城市的興起,日、俄帝國主義將其侵略魔爪伸向東北,在日俄戰爭、抗日戰爭中,在長期的反侵略以及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吞并全中國陰謀的斗爭中,關東文化融進外來文化的部分因素,豐富了自己的獨有特色,并一直保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
而建國后,隨著上山下鄉運動的蓬勃發展,大批上海知青來到了北大荒,又為關東文化的發展增添了新的色彩。可以說,從遠古至今。關東地區的就是一部人民不斷融合,不斷發展、不斷遷徙的歷史,這是關東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
二、關東文化的影響及本質力量
既定義于關東地區,我們不難看出,關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很重要的一支,不僅對關東地區的發展與進步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
(一)關東文化充分表現了中華文化所特有“有容乃大”思想。也就是善于同他人和諧相容的思想。豪放、豁達大度,包容性強是關東人群所特有性格。這一點與南方某些地區人群的排它性有著很大區別,因而也成為中華文化特有的精髓。這一特征緣自于白山黑水的自然地理熏陶,來自于多民族的融合,來自于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宗教信仰上,關東地區既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釋家、道教,又有少數民族的回教、薩滿教,還有外來的東正教、天主教。表現在教育上,則是既有官辦學校,也有民間私學、書院,還有俄、日的殖民學校。表現在語言上,既有正宗的北京“官話”,也有外來語摻雜其中,如水桶稱為“韋得羅”,面包稱為“列巴”等等就是俄語的發音。
雖然關東文化地處偏僻,屬于中華大文化的邊緣地帶,但就東北亞的大格局而言,關東文化又處于東北亞文化的中心。在這里,由于歷史的原因,中華文化、蒙古文化、俄羅斯文化、日本文化、朝鮮文化等各種文化在這里匯集交融,在近代,除了北京、上海等文化政治經濟中心而外,關東地區是外來人種最多、最普遍的地區,造成了關東文化多元并蓄、融合貫通的局面。
(二)關東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善于同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關東文化的形成緣于關東地區自然地理條件,這一條件促使以山東人為主的幾千萬華北人遷移到富饒的東北地區創業謀生,而謀生的過程就是與自然相抗爭、與磨難相抗爭的一部力爭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而“闖關東”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關東獨特的自然環境、生活空間、生產方式是鑄造人文品格與氣質的大熔爐,造就了與南方迥然不同的民族品格和人文精神。關東地區的自然條件遠比長江以南嚴酷。為贏得更多的生存空間,來到這里生活的人們和本地原居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適應高寒條件。這就逐漸產生了勇于抗爭,敢于進取的大無畏精神。從自古以來,關東就是將士們金戈鐵馬縱橫馳騁的征戰之地。是文人墨客流放遷徙之地。北方及關東游牧民族、漁獵民族充滿了活力,生機勃勃,游牧民族能屢次南下建立一代代王朝,武力僅僅是一個因素,更主要的還是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內在的進取精神駕馭著軍事力量,才能夠所向披靡。近現代以來,關東地區作為抗日戰爭的爆發地、解放戰爭遼沈戰役的發生地、抗美援朝的前沿陣地、新中國裝備工業、石油工業和商品糧基地,在關東文化中又衍生了“抗日文化”、“東北解放戰爭文化”、“抗美援朝文化”、“北大荒文化”、“創業文化”直至“大慶精神”“鐵人精
神”“雷鋒精神”,應該說這些都是關東文化集中體現。
它們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也帶有濃厚的關東特色,一個“闖”字,體現了關東人民在與自然的斗爭中的不屈精神和勇氣。
(三)關東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入鄉隨俗”、“順天應人”的思想精神,善于同社會和諧共存的人文精神。關東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在中華大文化中獨樹一幟。文化類別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民俗有獨特的婚喪嫁娶,飲食有關東菜系,服飾有旗袍,建筑有木刻楞、大草房、干打壘。生產有古代游牧漁獵,現代大工業大農業大石油生產。宗教有薩滿教。藝術有東北地方戲、北大荒版畫、冰雪畫等。文學遠有元散曲和雜劇獨領一代風騷,近有流入文學、北大荒文學。這些都是適應關東地區特點產生的,中原文化所無,唯關東社會所獨有的。所有這些,是關東人民面對復雜嚴峻的生活環境所創造的文化模式,也創造了扶危濟困、寬容大度、和睦共處的人文精神。
關東文化的人文精神影響之深遠,覆蓋面之廣,發揮作用之大,除中原文化以外,其他任何地區的文化都不能超越它,其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
三、關東文化的流失與重建
隨著《闖關東》電視劇的熱播,關東文化界的討論風起云涌,人們開始試探著如何將關東文化的特色提煉出來,使之適應新時期人們思想深處對鄉土特色文化的一種內在渴求和期冀,形成推動新時期東北地區振興的精神動力。
《風刮部奎》話劇是關東文化眾多傳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也是中國戲劇舞臺上第一部專門描寫黑龍江獨特歷史的話劇。流入文化、滿漢文化、俄文化、日文化、黑土文化及詩人、胡子、侵略、抗爭、愛情、倫理、傳統道德、現代精神……在這里碰撞出絢爛的戲劇火花。可以說,一部關東文化的歷史,在這部話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但這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關東文化在現時期、現階段的一種符號上的意義和指向。那就是關東文化其實正在流失,作為關東特色的一些東西、一些象征正在逐漸的退出歷史。關東文化正在遭到根本的破壞。在關東文化“熱”的后面,潛藏著人們的一種焦慮,一種急于對關東文化重建的努力。人們在研究關東文化的同時,也在尋找一個支點,一個重建關東文化的支點。
實際上自建國以來,關東的兒女們就面臨一項歷史性的任務,就是更新和重建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前輩,在這方面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如關東文化衍生的黑土文化、北大荒文化、鐵人精神等等一直都在詮釋著關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這一過程中,一直隱含著、存在著兩個不容回避的問題:第一,如何重新詮釋關東文化的價值;第二,實際上有一個對關東文化的認同問題。第一個問題比較好理解。要重建傳統,就必須重新衡定固有文化的價值,通過重新詮釋使傳統得到再生。第二個問題似乎費解。難道作為關東兒女,對自己的關東文化還要提出認同的問題嗎?然而確實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改革開放以來,南方經濟的全面崛起,與關東地區的經濟落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對自己的生存過的土地自輕自賤,一切唯利是圖,只知有南,不知有北,已經成為時尚、成為潮流。
當今的世界,現代化的浪潮,推動著文化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關東兒女如想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上保留住自己的獨特地位,必須學會適應國際環境,整合自己、健全自己、發展自己。這就需要吸收關東文化的營養。當然,關東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要淘汰一些與時代不相適應的內容。這就涉及到了關東文化的重新整合。
對于文化的更新與重建,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是只把文化視作時髦的“懷舊情緒”,而是當作“生存的必要”(作家龍應臺的話),文化就能夠活在我們中間。使我們每個人既是現代的又是傳統的,它的優秀者必成為涵蘊傳統意味的現代人。至于關東文化傳統的重建,怎樣具體實施、采用一些什么樣的辦法,應當仔細研究認真考量。甚至可以基于我們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形式,以幫助人們恢復對關東文化的記憶。重建我們的文化傳統,創新和想象力,非常重要。沒有緣于文化的創新,重建文化不過是一句空話。缺乏想象力,會不倫不類、鬧出許多笑話。除此之外,還需要有心人。需要我們的領導者、國家棟梁、文化界的從業人員、大多數民眾,要有重建關東文化的愿望,要對我們民族歷史積累下來的文化傳統有一份敬意與溫情。
[責任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