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守軍 陳玉榮
[摘要]流入將中原地區先進的人文文化帶到了齊齊哈爾這片土地上,對齊齊哈爾地區的文化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對齊齊哈爾地區近現代人文文化締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論文通過流入創辦教育、著述立說、行醫治病等活動,來闡述齊齊哈爾地區當時的社會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齊齊哈爾清代流入;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017—02
清朝初期的齊齊哈爾地處塞外,遠離中原,當地人為少數民族,以游牧漁獵生活為主,文化未開。清順治帝時又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這些都造成了齊齊哈爾的文化長期處于封閉狀態。但是,自從數以萬計的流入來到這片沃土,流人當中的一些文人雅士和失職得咎官吏,帶來了各種知識本領和技能,使齊齊哈爾地區迎來了文化發展的新風。
一、發展齊齊哈爾地區教育
流入開拓了齊齊哈爾地區文化新風,為改善齊齊哈爾地區教育狀況、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據史料記載:流入在齊齊哈爾教書授徒最為著名,“江西王雨亭,教授八旗義學”,此外還有齊傳繞、李慎吉、龔光瓚等人。呂留良后代12戶110多人流放黑龍江。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其著述《書用晦事》中稱:“初,開原領外皆胡地,無讀書識字者,……齊齊哈爾人知書,由用晦后裔謫戍者開之。”對呂氏在齊齊哈爾地區的教化之功,予以了高度評價。章汶楠遣戍齊齊哈爾后,以在水師營呂家授讀為生,坐臥一床,終年不出,熱心普及知識傳播文化。章門人呂景儒,為呂留良后裔,從章汶楠學,受益良多,學成后經商為生,“以資雄于塞上”。還有流入被當地官員聘為書院講師。王性存在齊齊哈爾主講“經義書屋”。清光緒十五年進士周樹模遣戍齊齊哈爾后,不忘致力發展文化教育,光辦實業。于齊齊哈爾西關外建起圖書館,搜集官私書籍,充實庫藏,設有藏書樓、目錄室、閱覽室等。創辦中學堂一所。改革師范教育,創辦初等工業學校、農業學堂,推廣簡易識字學塾,對拓展齊齊哈爾教育起到了突出作用。由上可知,流入是齊齊哈爾地區文化知識的重要傳播者。這些流入的教學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齊齊哈爾的傳播,同時也大大加快了齊齊哈爾與內地文化的交流。
二、開創齊齊哈爾文化藝術之先河
隨著流入不斷被放逐到齊齊哈爾,這里的文化活動也越來越豐富。流入當中有很多擅長或喜歡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及棋藝之人。他們在沉重勞役之余,在艱苦生活之中,常常聚會吟唱,考慮戲曲創作,對齊齊哈爾的文化生活發揮了開拓啟蒙的作用。尤其他們描寫齊齊哈爾風情民俗,借以抒發胸懷的民謠歌賦,無以數計。齊齊哈爾有戲劇活動,大概在嘉慶年間。西清《黑龍江外記》一書載:“齊齊哈爾諸廟各有會期,或三日或五日,誦經演劇,商販醵金以辦,僧與憐皆流入也。”同治年間流放到齊齊哈爾的天津知府張光藻也談及:“嘉慶年間,塞上優伶皆閩廣,江浙流入為之,登堂演曲,風雅猶存。”曾任戶部尚書、大學士的英和還在這里組織了一個蹦蹦戲班子,據說東北曲藝二人轉的形成和發展,就是來源于最初的蹦蹦戲。流入不但演戲唱曲,還親寫劇本。流入程瑛在嘉慶年間創作了一部神話劇《龍沙劍傳奇》為黑龍江第一部戲劇集。以神和魔之間的斗爭,以李鷸夫婦悲歡離合,棄官悟道為情節主線,說明善一定能夠戰勝惡,并指出了神仙的最高功德在于“救世濟人”,“除暴安民”,也表明了作者“除妖”、“救世”、“安居”的可貴思想。這些藝術創作、戲曲編寫,再現了清初特定歷史環境下齊齊哈爾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掀開了齊齊哈爾地域文化發展史上的新篇章。
三、對齊齊哈爾歷史著述形成可貴的歷史文獻
流入當中的文人學者,利用閑暇之余,對齊齊哈爾地區歷史沿革、風土民俗、山川物產等以筆記方式進行了撰述,為后人研究齊齊哈爾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提供了信實的第一手資料,豐富了齊齊哈爾地域文化的底蘊。如,曾任內閣中書的流入方式濟,在康熙年間以筆記體撰寫的初具齊齊哈爾地方志性質的《龍沙紀略》,全書內分九篇,計有《方隅》(記載邊境、險要等),《山川》(縷敘境內山岳、江河),《經制》(記述制度、立法事項),《時令》(記錄有關季節之事),《風俗》(敘說地方風尚、習俗),《飲食》,《貢賦》(記載進貢、賦稅等事),《物產》(述說當地所物品),屋宇(記述房屋居處特點)。文字簡賅,長短不等,長者百余字,短者十數字。記述了清初齊齊哈爾、黑龍江行政區劃,黑龍江兩岸水系,邊地官制、兵制、人口、賦稅、邊防以及物產、風土人情等重要史實。《四庫全書提要》稱此書對某些江河水系之考辨,“即足以訂遼金諸史之訛,并可補《盛京通志》之闕……乃輿地家不可少之書也”。有人更謂之“單詞只字皆可貴也”。方氏一家,自方拱乾始至玄孫輩五代人數度流放,可謂一個“流入世家”,且以文學傳世。他們在齊齊哈爾大量的文學創作,以及致力教育事業的功績,都為齊齊哈爾文化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流入劉鳳誥窮20年心力寫成的《五代史補注》,書中對塞外風光、民俗、物產、史跡均有反映。其他如《炕五十韻》、《黃豆瓣兒曲》、《放鷹行》、《龍江雜詩》、《塞上雜詩》等都是當地物產風土及歷史地理實錄。再如英和的《卜魁城賦》、《卜魁集》;奎照的《龍沙紀事詩》,張光藻的《龍江記事詩》等著述,也都是研究齊齊哈爾歷史的重要文獻。他們創作出來的這些著述,為后人留下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委實難能可貴。西清在齊齊哈爾期間,常利用閑暇,抓緊一切機會,“檢署中典籍、公牘、輿圖,或出遇村民野老講地方風土掌故,必駐足靜聽,歸而一一錄之”。最后綜理所得,條分縷析,寫成《黑龍江外記》八卷,由是齊齊哈爾并黑龍江山川、建置、城堡、臺站、天時、職官、兵防、貢賦、風俗、物產與流徙、謫籍、人物等籍可考見。而將《黑龍江輿圖略》列于卷首,是圖納六城、二嶺、三江、二池以及道路、臺站于尺幅,并記注入關出塞里程,使閱者一目了然。評者謂其“善擇政暇,博搜土風”,“撫燕山舊衛之輿圖,本遼東三省之地志”,“體務見大,事取傳信”。其認真鉆研的態度,廣征博引的學風,為后人研究齊齊哈爾乃至黑龍江流域風物人情提供了信實而豐富的資料。
四、詩詞典籍的傳播對齊齊哈爾文化起到促進作用
流入中的文人攜帶了大量的各種書籍來到了齊齊哈爾,這些書被齊齊哈爾當地人視如珍寶,爭相傳看。不識字,無法閱讀,就請他們講解。方家兩代人方登嶧、方式濟一起流放卜奎,身處逆境還割舍不去文人情懷。方氏父子來卜奎就帶來了大量書籍。在齊齊哈爾龍沙公園內的圖書館古籍部,收藏了善本書六百余種七千多冊,古籍文獻七千余種共十二萬多冊。這些數以十萬計的古籍善本中許多珍貴的書籍是流入在當時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歷經千辛萬苦,從關內帶來的,可想而知這些書的珍貴。相當一部分流入在遣
戍齊齊哈爾期間,或情隨境遷,或感同身受,或睹物思情,留下了大量詩文。在鄉試中受牽連貶戍齊齊哈爾的劉風誥工詩文、擅書法,著有《存悔齋集》等詠疆詩文。在《塞上雜詩》中寫到:“席地生燎雉兔肥,坐傾蘆酒醉忘歸,夜聞虎嘯林中起,大羽長弓噪合圍”,以生動的筆觸描寫了清時齊齊哈爾的塞上風光。清嘉慶二十(1817),遣戍齊齊哈爾的朱履中在流戍期間寫有《龍江雜詠》中寫到:“省門西去有屯莊,中隔嫩江水一杭。臺站喀倫都不便,新城端合卜奎鄉”,應當說是對當時齊齊哈爾地理位置、特點及重要性的絕佳寫照。又寫有“種煙都賴女郎勤,敬客親裝禮意殷。亦有掣筒遭怒毆,翻成笑柄作新聞”,形象地有趣地描繪了齊齊哈爾少數民族達斡爾人的禮儀風俗。清咸豐年間進士,被革職遣戍齊齊哈爾的張光藻在其《詠鶴》詩中寫到:“本是蓬瀛豢養來,偶然鎩羽落塵埃。清標舊與鸞風友,遠志偏遭燕雀情”,既是對鶴的描寫,更是對自身境遇的感慨。可見,清代以來相當多的流入落難之時不矢志,以詩詠情、以詩銘志、以詩抒懷,以戴罪之軀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所謂“勞肩息后尋詩料,雁月笳風拾滿囊”。這些不但是考邊事民風者所必取資的“史詩”,為齊齊哈爾的文學藝術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成為研究黑龍江乃至東北史的珍貴文獻。
五、對齊齊哈爾地區醫藥學發展的重大貢獻
明末清初思想家呂留良,是明代大儒劉宗周的門人,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明亡時,散家財結客,矢志反清,后事敗。雍正年間,其遺著以筆墨獲罪,慘遭戮尸,其子孫多人俱發至寧古塔,后又因子孫捐監違例,將三房、七房、九房三支及家眷發遣齊齊哈爾。呂氏后裔的這三支來到齊齊哈爾后,因不準仕進及一切政治上的行為,家世相傳僅以行醫、塾師、經商為業。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經營范圍逐步擴大。有開當鋪、麻繩鋪、磨坊、五金洋行、布匹綢緞莊、百貨商店、日雜商店、中藥房等,其經濟狀況日漸好轉、家資雄厚,并“資雄于塞上”,促進了商業和醫藥業的繁榮與發展。清初的齊齊哈爾在醫學方面正處于“病不問醫,無醫”的階段,人們信仰薩滿教,認為跳神可以驅除疾病,致使“病者眾,而愈者寥。但是,流入中的一些高超醫術者卻興起了一股強有力的“科學行醫”之風。呂留良玄孫呂景儒,繼承祖業,自幼學醫,堪稱清代齊齊哈爾名醫的杰出代表。在西清所著《黑龍江外記》中記載:“土人無知醫者,醫多來自內地……晉商武詡善針灸……以授(呂留良后裔)呂君景儒”。呂景儒先經商,后“亦業醫……偶時疫作,陰合藥投井中,活人甚伙”,其應診,不輕下藥,藥之輒愈。民國元年(1912)冬,出任東三省籌邊使的國學大師章炳麟至齊齊哈爾,曾往謁呂氏宗祠。后在《書用晦事》中提到呂留良“后裔多以塾師、醫藥、商販為業,土人稱之日老呂家。”此外,流入華照也通醫學。“囚病,醫官診治。醫官,流入”,可見醫官均是由流入充任。具有影響力的李振宗由于“善醫,全活甚眾”,“平時以醫方授人,傳其學者數家……其藥力所活人尤伙”。當他赦歸時,受其學者、受其醫治者都“攜酒肉”送行,“餞行者送十數里不絕”,足以看出流入醫學、醫術在齊齊哈爾的影響與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興盛,東北流入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廷華,齊齊哈爾移民史CM3,哈爾濱:哈爾濱船舶學院出版社,1994
[3]李龍,金鑄,張振華,齊齊哈爾人物[G],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4]周游,譚彥翹,齊齊哈爾詩詞[G],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5]謝國楨,清初流入開發東北史ZZ3
[6]孫曉敏,流入文化對黑土文化的影響[z]
[責任編輯:孫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