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滿心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本質上是以人為本的綠色發展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加大的凸顯期。環境污染嚴重性,加巨了構建和諧自然的緊迫性。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自然,必須從根本上確立新的人與自然及社會和諧統一的觀念;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在當前必須開拓創新,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應急體系。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和諧自然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032—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加大的凸顯期。水土流失等重大的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自然,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
一、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以人為本的綠色發展觀
中國的發展模式在本質上是一個追趕模式,在不同時期,中國選擇和實行了不同的追趕戰略。由于在發展目標和發展觀、工業化道路、經濟與社會關系、發展手段選擇、發展與自然環境關系等方面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三代不同的發展觀。進入21世紀,隨著新一代領導人的執政,中國提出了第三代發展戰略,即科學發展觀。它根本不同于“第一代發展戰略”與“第二代發展戰略”,吸收了其合理之處、調整其不合理之處。其根本目的在于應對第二代發展戰略弊端所帶來的嚴峻挑戰,科學發展觀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綠色發展觀,它就不再是單純的發展主義或者是說GDP至上,而是轉向以人為本的發展和綠色的發展。綠色發展將是支撐中國崛起的發展模式,綠色發展模式與新領導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相輔柑成的,綠色發展應被視為第三代發展戰略的核心。
那么以人為本的綠色發展觀含義是什么?它是追求綠色發展、提供綠色貢獻,實現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它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強調生態文明,強調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實行低度消耗資源的生產體系,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經濟體系,保證社會效益與社會公平的社會體系,不斷創新、充分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應用技術體系,促進與世界市場緊密聯系的、更加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平衡等??茖W發展觀是中國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國際關系與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是中國擺脫人口、資源、環境危機的唯一出路,是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非傳統發展模式。
21世紀世界發展的核心是人類發展,人類發展的主題是綠色發展。中國發展模式的轉變要從傳統的“黑色發展”轉向“綠色發展”。從生態開發到生態建設;從生態赤字到生態盈余。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前兩年發表的《2002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綠色發展,必選之路》,首次提出在中國應當選擇綠色發展之路,它不同于長期以來實行的以“增長優先”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模式,傳統模式的特點是“先污染、后治理”“快致富、后清理”,會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發展極不平衡,貧困人口深受其害,被視為危險之路。所謂綠色發展之路,就是強調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統一與協調,即更加積極的、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有可能不需要經過許多西方國家曾經經歷的高消耗資源、高污染排放的過程,直接進入“綠色發展”階段,也不必要等到達到較高收入時再來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笆晃濉币巹澥秦灤┛茖W發展觀紅線的五年規劃,是首次用約束性指標來強化政府責任的五年規劃,“十一五”規劃制定的22個主要指標中可持續發展指標8個,占了36.4%,其中節能減排是“十一五”規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重要規劃目標,也是加強政府問責的最重要考核指標,可以說綠色發展不但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也是“十一五”時期國家最優先發展目標。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自然的緊迫性
我國是世界上環境枵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大氣、河流、海洋和土壤等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綜觀整個社會發展史,人類對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導致自然界作出報復性的反應,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人們普遍認識到,目前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
就近期而言,環境保護挑戰已成為“十一五”最大的挑戰。從《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看,中國已經基本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一五”經濟增長目標和進出口貿易目標,到2008年底,GDP完成規劃目標的95.2%,人均GDP完成規劃目標的97.7%,進出口貿易總額完成規劃目標的115%。與此同時,資源、環境目標成為順利完成“十一五”規劃的最大挑戰,《綱要》制定的九大目標只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兩個目標進展較差,8個約束性指標中,只有單位GDP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減排2個指標進展滯后。
從“十一五”規劃主要環境保護指標來看,大部分環境保護指標進展較差,環境保護目標成為“十一五”規劃最難完成的指標。截至2008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6.8%,僅完成規劃目標34%;化學需氧量累計減排3.41%,僅完成規劃目標34.1%;二氧化硫累計減排5.11%,完成規劃目標51.1%,前兩項指標均低于完成50%的正常進度。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加,預計很快超過美國成為二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國。另一方面,“十一五”環境保護也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已經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主要污染排放量2007年以來實現了雙下降,扭轉了“十五”時期上升的趨勢。
三、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自然
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自然,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一個人及其后代的切身和長遠利益,意義重大。人類絕不可能退回到被動適應自然的道路去,只有依靠科學發展,才能實現新形勢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
(一)從根本上確立新的人與自然及社會和諧統一的觀念
進入新的世紀,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了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同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
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大力倡導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觀念。人類是自然之子,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人類的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生態系統。必須拋棄“人類中心主義”這一類有害的觀念。人類對大自然絕沒有“予取予奪”的絕對自由支配權。我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維護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要把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尊重的理念和原則納入到政治、法律和道德體系之中,堅決遏制人類“暴殄天物”的縱欲無度行為。
(二)逐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
必須徹底轉變單純追求GDP的片面觀念,樹立綠色GDP的新觀念,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轉換,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要一改傳統經濟由“資源——產品——消費——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方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構建經濟系統,并使之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之中。為此,應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培養節約資源的良好風尚,并通過制訂必要的法律法規和經濟政策加以限制、引導和規范,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恩格斯說過:“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比祟悓ψ匀坏拈_發利用和改造永遠也不會停止,問題在于如何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這就必須認識自然,尤其是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伴偕茨隙鵀殚?,橘生淮北則為枳”,自然規律不可違背。過分強調“人定勝天”,雖不乏豪情與英雄氣慨,但事實證明終歸是弄巧成拙。只有在科學認識自然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規律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環境污染的治理與生態建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環境資源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治理保護、合理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國務院于1994年3月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強調要“突出經濟、社會與環境之間的聯系與協調”強調要逐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
(三)開拓創新,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應急體系
當前,環境應急管理缺乏有效綜合機制,各方面力量難以形成合力,環境應急管理能力嚴重不足。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處置、信息發布、恢復重建等各個環節,缺乏有機銜接。應對跨區域特大突發環境事件,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區域聯動協作機制。環境應急社會動員機制亟需進一步規范。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災害預報及對有關地方和行業可能產生的影響缺乏深度分析和信息交流,綜合信息處理能力需要加強;突發環境事件信息發布的時效性、準確性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地區和領域尚未建立有效預防不實信息傳播的工作制度,社會輿情監控引導機制不夠健全。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體現時代精神、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應急管理體系迫在眉睫。環境應急管理是環境綜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防范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線。首先以全過程環境應急管理為突破口,實現環境應急管理理念新飛躍。先進的理念是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先導和靈魂。全過程環境應急管理的理念突破疲于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局限性,實現環境應急管理事前預防、事中應對、事后處置的全過程管理,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其次以制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為突破口,實現環境應急管理制度新發展。健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是環境應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是環境應急管理有法可依的根本保證。最后以建設環境應急管理人才隊伍為突破口,實現環境應急管理能力新增強。該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是環境應急管理的基本依托,是當前最迫切、最現實、并有可能解決的問題,能從根本上帶動環境應急管理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3][4]胡鞍鋼,以科學發展觀“紅線”引領綠色強國之路[J],環境保護,2009,(01):47~49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中國21世紀議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
[7]田為勇,落實科學發展觀,探索建立環境應急管理體系[J],環境保護,2009,(01):39~42
[責任編輯:李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