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春榮 薛美翎
[中圖分類號]D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144—01
從遠古時期涌瀉而來并一直不斷延續發展的民族歌舞,以濃厚的生活氣息,豐富的內容和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它是祖國數千年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閃耀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光華。如何正確認識民族歌舞藝術的價值和作用,并有效地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是擺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民族歌舞泛指各族人民自己創作并表演,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色彩的歌舞藝術。它是勞動人民世代創造、傳承,并且仍然存活于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獨特文化產品,是人民群眾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的生動體現。
民族歌舞是祖國最豐富最具特點的藝術資源,它真實的再現了各族人民的勞動生活、風俗習慣和藝術情趣。人民熱愛民族歌舞,他們說“鳥兒不能沒有翅膀,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歌舞”。民族歌舞是自我娛樂的文化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不受民族、區域、季節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全國各地都很火爆。凡在農閑時、豐收后,或婚嫁中,特別是在傳統的節日里他們盡情的載歌載舞,進行摔跤、射箭、賽馬、劃龍船、打秋千,以及表演東北的“二人轉”、對歌等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跳傳統舞蹈則是各民族節日中共同的內容。如達斡爾族的“哈肯麥”、漢族的“大秧歌”等,做人不“跳弦”,白活幾十年。民族歌舞的根深深扎在勞動人民生活之中,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貼得最緊、距離最近,最受各族人民歡迎。從歌舞節目中我們可以了解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體味其文化底蘊。
民族歌舞較多地保留著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原生態的生活特征。它的表演形式、風格特色及其內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涉及到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產方式、風土民情、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民族特色。像在漢族正月里的燈節,藏族的年節、望果節,壯族的歌圩,苗族的跳坡、四月八,維吾爾族的肉孜節、古爾幫節,蒙古族的敖包大會,侗族的采歌堂等場合表演歌舞節目,都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在我國有些兄弟民族地區,歌舞活動為未婚青年提供了進行的社交、選擇佳偶的好機會,而那些歌舞能手又經常是大家愛慕的對象。這些活動對促進我國歌舞藝術的發展,以及培養優秀的歌舞藝術家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民族歌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民族歌舞雖然只是我國豐富燦爛文化資源的滄海一粟,但卻百花齊放,熠熠生輝。的確,民族歌舞的品種的豐富多彩、藝術表現形式美妙奇特,文化價值厚重、悠久,它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族歌舞經過人們世世代代相傳到今天不但還愉悅著千千萬萬的人們,而且還向世人傳遞著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由此透出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心靈的展示,是人類本質美的體現。今天,我們能看到我國各族人民如此豐富的歌舞藝術,與傳統的歌舞活動有著血肉相連密切關系,它是傳統民族歌舞的繼承和弘揚。像在春節期間,群眾組織的“秧歌會”“小車會”“龍燈會”“獅子會”等著種各樣的歌舞表演,各顯其能,爭妍斗艷,實際上都沿用了傳統民族歌舞的風格和形式。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斗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化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民族歌舞是勞動群眾世代創造、傳承且仍存活于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獨特文化,是各族人民的文化瑰寶。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認真對待優秀民族歌舞,讓更多人了解優秀民族歌舞,喜愛優秀民族歌舞,成為優秀民族歌舞承載者、傳播者,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優秀民族歌舞節目是弘揚中華文化的大眾性載體,它刻錄著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弘揚民族歌舞藝術,歸根到底是要使其所富含的民族精神、道德規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操守。要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民族歌舞進行科學梳理,深入挖掘、提煉民族歌舞中的有益價值,汲取合理思想內核,使其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的靈魂,要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變化,不斷賦予民族歌舞新的時代內容。文化工作者要善于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創新民族歌舞表現形式,實現品種、樣式、載體、風格的極大豐富,使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