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頌民 金忠鋒 楊榮海
[中圖分類號]F8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150—01
種植業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為實現經濟利益,規避來自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而組建的,是依法設立,依法規范,依法經營,自主決策,民主管理的自愿聯合體,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它是我國農業改革發展中涌現出來的新型經濟實體,無論在體制上,還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從本質方面都完全區別于、優越于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產隊。農業種植業專業合作社是聯合農民,連片土地,實行土地規模經營的有效組織形式,有利于實行現代化大農業經營管理,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科技化、機械化效能,降低成本,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質量。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符合國家關于農業改革發展的長遠目標規劃的要求。
目前,在中央的政策引導下和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扶持下,各級政府大力推進土地連片種植、規模經營,各種形式的農業種植業專業合作社正在興起,僅富裕縣目前已有種植業專業合作社40多個,據對18個種植業專業合作社調查得知,共聯合農戶1,597戶,連片土地36,618畝。這18家種植業合作社所用資金主要是國家的各種補貼、各級政府扶持資金和入社成員集資,目前還沒有一家銀行向農民合作社直接貸款。據縣農委主要負責人反映,合作社今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可以上馬,今年的生產問題不大,但來年如果沒有政府的大量扶持資金,可持續發展的生產資金仍是主要問題,如果沒有銀行貸款,其他渠道又解決不了多少資金,合作社的生產和發展都會有很大問題。
種植業專業合作社在組建初期,經濟力量比較薄弱,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生產和發展資金問題仍是主要問題。在目前形勢下應采取多方聯動,廣開門路,解決融資問題。就當地經濟基礎現狀來看,銀行業仍然是主要融資對象。目前在銀行業尚無對農業種植業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的專項規定的情況下,解決種植業專業合作社的融資問題,需要多方聯動,共同努力,廣開門路。
1.種植業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生產企業,須依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依法設立,合規經營,規范運作,打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組織領導和管理體系,包括懂經營、善管理、社會信譽度高、合作成員擁戴的法人代表,建立健全穩定和諧的經營管理體系,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制度,完整真實的財務管理與核算,應有長遠的經營規劃和目標,較高的經濟效益等。要創造條件打造良好的信譽形象,以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可尤其是被融資人的信賴。各級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強指導,嚴格把關,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切忌不顧質量盲目上馬,一哄而起。
2.利用有利條件多方融資。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合作社可以用所擁有的資產對債務承擔責任。種植業專業合作社作為經濟實體,一經依法設立,即應擁有一定的資本和資產,主要有成員作價入社的土地經營權、大中型農業機械、國家級政府的直接補助、收獲的農產品及其他收入等。合作社可以用這些資產作質押或抵押直接融資。一是面向全社會融資,募集股份或民間借貸。二是成員內部集資。三是向金融部門融資等。
3.農民種植業合作社與其他類企業相比,資金需求量相對較小,可以尋求有經濟實力的較大型企業擔保進行融資,也可以用自己擁有的作業機械與同類生產項目的企業進行聯合作業合作融資、融物,或以工換工。還可以用所生產的農產品同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企業進行合作,互利互惠,融通資金或生產資料來解決資金問題,比如,可以簽訂合同,合作社先向貿易公司取得生產資料(化肥等),待秋后再以收獲的農產品償還。
4.銀行業,特別是以支農為主要任務的銀行也應根據農業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盡快出臺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管理辦法。現在實行的適合農民家庭承包形式的貸款辦法已經不能滿足農業改革發展的需要,農民專業合作社形式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國家的政策法規,是今后農業改革發展的趨勢。據了解,現在合作社不能直接向銀行辦理貸款,但是合作社成員可以以其農民的身份向銀行貸款再給合作社使用。但這種做法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是這樣取得的資金較少,不能滿足合作社生產發展的需要。合作社是集約經營,采用科學技術種田,實行機械化作業,水利設施配套,與家庭承包形式的生產資金投入與產出自然就大不相同,經濟效益也要高于家庭承包形式,投入的資金自然要多。二是這種作法有遺后癥。家庭承包的農民之所以能取得種地貸款的先決條件是自己有土地,有經營權,收獲的產品和收益完全自主支配,具備承擔和償還債務的能力。而加入種植業合作社的農民是將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投資了,按合作社章程規定,社員人社土地的經營權、收獲的產品和收益由合作社統一支配,就是說人社的農民自己沒有土地經營權。自己沒有對收獲的產品和收益的支配權,也就不具備承擔和償還債務的能力。也就是說,銀行對沒有貸款先決條件的對象發放貸款顯然不符合規定,也容易造成債務懸空。同時,這種方式債權債務關系不明晰,貸款人不具備承擔和償還債務的能力,而使用資金的合作社有能力承擔和償還債務,但在法律方面講沒有責任和義務,一旦發生糾紛,容易產生法律責任問題。所以,銀行業應適應農業改革發展的需要,盡快出臺相適應的貸款管理辦法,開發新的金融產品。
5.由于農業種植業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很大,為增強種植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也為了降低融資等方面的風險,國家應盡快建立和施行農業保險辦法。
6.各級政府部門也應盡快組建多種形式的擔保機構,盡早運營,開展多種形式的擔保,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穩健運營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7.由于人們對農民種植業專業合作社還缺乏了解和認識,所以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還要加強對這一新生事物的宣傳和扶持,讓社會各方增進了解,對這種新型農業企業充分認識,逐漸消除社會各界的模糊認識和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