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玲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160—01
改革開放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為廣播事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我國廣播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各類綜合性大板塊節目形式出現。這種獨具社會主義特色新穎活潑的創新形式正在不斷發展和日臻完善。談話類節目作為最能表達廣播改革特色的形式,已越來越受到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和強烈關注。
一、談話類節目內涵豐富,實出大眾意識,富有思想深度和思辨價值
談話類節目除了時政、新聞、信息之外,大多是經濟生活、服務消費、藝術欣賞、文化音樂、科技生活等知識類信息。談話類節目貴在著眼一個“新”字,突出一個“深”字,通過深層開掘,使節目富有深度、力度。談話類節目能用通俗的語言、活潑的形式辦出健康、有益、雅俗共賞的節目,從而讓聽眾領悟出來某種深刻有價值的內容,提高節目整體水平、檔次和質量。這就要求談話類節目樹立精品意識,去水分求深刻,變平淡為感人,做到內容精練,形式生動,聲情并茂和具有藝術魅力的高度和諧和統一。談話類節目“水份”太多,日益引起聽眾的不滿。節目應當是由主持人主持,主題集中,對象感強,聽眾能直接參與,使節目中心突出,字字珠磯,內容具有針對性、兼容性和多變性。聽眾收聽節目,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多的獲得有興趣、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提倡主持人在單位時間里稀釋節目內容,注入“催化劑”,以便使聽眾便于記憶,從而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稀釋并不是指往節目里隨便添加不相干的內容,都是一個節目或欄目的必要組部分,只是有主有從而已,附加的部分,必須是主體的必要補充,不能游離。而是通過添加和催化使節目更豐滿、更可聽,更有利于聽眾去理解和消化。稀釋要有度,一是指質上的度。就是說凡是進入一組節目或欄目的內容在質上必須一致。二是量上的度。附加的部分是用來補充主體的,使主體的意義顯示得更充分,如果主體的意義已經顯示充分了,還要加進附加內容,這就屬于稀釋過度了。
二、談話類節目品味高雅,強化導向意識,富有廣度和說服力度
談話類節目應發揮好喉舌作用,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宣傳好群眾關注、社會敏感的熱點問題,也就是要處理好既要當好“橋梁”,又要掌握導向的關系,在黨、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一座理解和溝通的橋梁。時政類新聞節目有很強的輿論和政治導向性,話題類節目則具有生活、知識和藝術導向性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聽眾的價值觀念、消費觀念。倫理觀念、審美觀念等發生了變化,人們在新舊體制、新舊觀念交叉轉折磨合時期,會產生許多不容回避的問題。有工作的煩惱、情感的失落、心理的失衡等等,因此,談話類節目不僅要“聽”,還要“說”、“講”,還需要通過一定途徑和方式去引導釋放和細心傾聽,通過傳播媒體去做疏導、撫慰工作,直到幫助問題解決。“我播你聽,我聽你播”這一談話類節目熱線參與方式,已成為“既可聽又能講”的雙向傳播的最佳通道。談話類節目在晚間的熱線電話,更是應接不暇,其中以涉及思想感情、戀愛家庭、人際交往的居多,主持人面對的大都是一些“失”字人群:失業者(下崗待業者)、失足者、失戀者、失眠者、失去親人者,以至失去生活信心和勇氣者,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交流傾訴的場合,營造一種可以推心置腹的氛圍。主持人盡己所知,盡己所能,坦誠肺腑,同他們以心換心地談心,耐心引導,使這些人普遍得到教育,不同程度地有所轉變,有些還和主持人交上朋友,感受友情的溫馨而走上新生活的道路。
三、談話類節目要有創名牌節目的責任意識
談話類節目要保持永久的魅力,應該不斷地創出自己內容好、質量優、有特色、收聽率高的名牌節目。為了創名牌,就要象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那樣,去研究聽眾的需求,分析“市場”變化,制定和適時調整有利于揚己之長的發展戰略,確定項目,趟出一條“敢為天下先”的路來。創名牌還得從節目設置、話題選擇、節目編排、主持人風格等具體環節細細抓起。抓節目設置,就是抓宏觀調控,做到方向正,路子對頭;抓話題選擇,要做到顧全大局,注意典型,興利除弊,切忌獵異搜奇;抓節目編排,要突出重點,講究整體美。一旦創出名牌就要分外珍惜,辦成保留節目。保留節目中的小欄目,也要不斷出新,有些主持人往往喜歡把節目路子搞寬一些,這當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如將路子寬等同于面面俱到、欄目包羅萬象,成了大雜燴或者千人一面這就很難對聽眾產生吸引力,更談不上創名牌節目。主持人節目要上檔次,應當在求深、求活上下功夫。
求深。第一,選題要準;第二要深入挖掘,尋找出事物深層次的內涵和最有價值的部分。時下,熱點問題成了采訪追蹤的目標,其實找到熱點并不等于有了嘗試,有時通過一件司空見慣的現象深入剖析倒能揭示出重大的社會問題,讓人受到深刻啟發。內容的深度靠材料的豐富來體現,也靠深入研究來發掘,同時,在“度”的把握上要恰到好處。
求活。有兩層含義:一是唯深才能活,二是追求表現形式的靈活多樣。可以說,主持人節目的出現為廣播創造了一個新的形式。主持人眼光不要僅僅局限在點歌、猜謎、答問、請嘉賓等已有的做法上,要在時代的洪流和群眾的智慧的啟發中去不斷地創新。同時,應當注意到節目內容的靈活編排、主持人語言的靈活運用以及藝術氣氛的烘托,吸收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營養,借鑒兄弟臺節目品種發展成熟的經驗和精華來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