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虹
亞洲規模最大的藝術品交易盛會——2009上海藝術博覽會將于9月9日至13日在上海世貿商城璀璨登場。今年的上海藝博會有哪些特色?十三年來上海藝博會有著怎樣的發展變化?上海藝博會與上海這座城市有著怎樣的密切聯系?……在本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即將開展之際,我們特別邀請了三位嘉賓提前暢談上海藝博會。

嘉賓:
顧之驊:上海藝術博覽會組織委員會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上海藝博會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中)
張泓:著名畫家(右)
吳晨榮:著名畫家,東華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左)
今年上海藝博會突出中國元素
上海采風: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波的影響下,國際和國內藝術市場出現了劇烈的動蕩,面對這樣的局面,今年上海藝博會采取了哪些對策?
顧之驊:因為整體形勢不好,上海藝博會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到今天為止還有一些定了展位付了展費的機構提出不來了,估計還是經濟上的原因,我們也體諒他們。針對金融海嘯藝術品市場受挫的狀況,我們也采取了一系列對策。藝博會前期熱身展覽很多,比如上海美術館的達利展,舉辦得很成功。今年上海藝博會的展示面積仍然保持在2萬4千平方米的宏大規模。同時,我們大幅度增加廣告投放量,為展商創造商機;提供人性化服務,努力降低畫廊參展成本;中韓三大藝博會攜手互動,在亞洲范圍內整合共享藝術資源。總之,我們希望能有一個反襯,越是艱難的時候,我們上海藝博會越是傲然挺立,我們不會降低價格,放松標準,我們會一直保持這樣的體態,給更多藝術家、畫廊樹立信心。
上海采風:今年的上海藝博會與往年相比有什么特色?

顧之驊:今年的藝博會與以往相比,更注重國內的藝術品,當然也不排斥國際上的優秀作品。我們中國的經濟發展核心就是文化和藝術,經濟大國發展一定伴隨著核心部分的發展,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被世界認同的文化藝術的話語,怎么和西方競爭呢?而且中國的藝術種類非常多,現在也是推廣我們中國文化藝術的有利時機。所以這次藝博會我們特別重視中國本土文化藝術的元素。首先,今年藝博會設有一個海派國畫黃金區,聚集了海派書畫歷史中最為經典、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第二,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軍旅名畫家專題展”。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國家和民族的脊梁,是一支威武之師,也是一支文化之師。軍旅藝術家是我國美術創作隊伍中一支重要力量,在歷屆全國美展中他們的作品都取得過優異成績。本次展覽匯集了各大軍區大校級軍官以上的職業畫家,其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著名軍旅藝術家張道興都是將軍領銜。第三,是主體展,如今上海是一個充滿設計創意的城市,我認為設計到了一個高度就是藝術,所以今年我們舉辦了首屆“上海藝博會高校藝術設計創新作品展”的評選活動,聯合上海11家藝術高校,推出最具潛力的設計新銳,評選出的精品在藝博會有專區展覽。這在全國也屬首創。第四,舉辦中國陶瓷展。陶瓷也是中國元素之一,如果說中國的水墨是中國的名片,那么中國的陶瓷則是中國的代號。今年的陶瓷展,我們都進行了有代表性地選擇,五大官窯、景德鎮等地的陶瓷精品都有展示,告訴世界我們有精彩的中國陶瓷。除了上述四點外,今年的藝博會我們還會重點推出“空間藝術”的雕塑展,地點在上海世貿商城對面的公園,那里有13萬平米綠地,樹木郁郁蔥蔥,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參差其間,環境非常好,中外優秀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匯集在此,將打造一個具有國際意義的空間雕塑藝術交流的平臺,同時也將打造一個365天每天都有變化的、永不落幕的藝博會。
張泓:把世貿商城對面的公園變成展示雕塑空間藝術的“上海藝博園”,是和上海長寧區政府一起合作的,這在國內是首例,既是上海藝博會這個品牌的擴容和延伸,更是迎接上海世博會。
吳晨榮:剛剛顧總介紹了今年的上海藝博會,我聽了以后有這樣幾點體會:第一是上海藝博會通過若干年的建設后,已經不再局限于買賣市場的概念,已經從繪畫的概念提升到大美術的概念,這是整個上海文明建設的作用,也是國內文明建設的作用。第二,設計與藝術是沒有界限的,當到了一個高度后是互通的,上海藝博會非常敏銳地發現這一點,設計的介入將對推動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覺得,今年藝博會的特點在于內涵的發展與不斷擴張,從原來僅僅是交易市場的平臺,發展到推動中國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結構調整。
張泓:上海藝博會超越了藝術本體的哲學范疇,更具有藝術的社會性。像這一屆開創了“上海藝博會高校藝術設計創新作品展”的評選活動,更多的是讓藝術具有應用性,藝術需要有一個讓人接受的生態環境,我認為這是藝博會精神領域的一個主旨。
從藝術嘉年華到高端藝術殿堂

上海采風:上海藝博會與北京、廣州等地的藝博會在定位上有什么不同?
顧之驊:其實定位各有特點,上海的主題就是多元,同時舉辦各種系列展,北京的定位基本上就是當代。
張泓:上海藝博會更多的是起到孵化作用和培養作用。其他博覽會可能搞一次就結束了,上海藝博會可以說是永不落幕,雖然每年只舉辦5天,但所闡發的精神意義是每一天的,通過它我們可以延伸更多的城市文明建設活動。
上海采風:上海藝博會已經辦到第13屆了,這幾年是否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
顧之驊:這些年來,上海藝博會一直在不斷成長中,調整是必不可少的。總體而言,上海藝博會從一開始的藝術嘉年華和藝術市場已經發展到現在的走高端藝術殿堂之路。
吳晨榮:作為一個畫家,我感覺這幾年上海藝博會變化很大。一開始上海藝博會是畫家都能進來,后來是一般的畫廊能進來,發展到現在是經過挑選的畫廊才能進來。同時每一屆藝博會的主題概念都有提升。
顧之驊:我們要做的就是規范藝術品市場。市面上各畫廊良莠不齊,我們會考慮畫廊的誠信和經營規模等情況,經過專家評委的審定決定其是否參展,打造真正專業的市場。現在我們除了很講究展會的服務外,更講究提升整個展會的品味情調。硬件軟件的提高同樣重要。
上海采風:這幾年,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上海藝博會的學術性在不斷提高。
顧之驊:軍旅展和青年藝術家推介展都是賠錢辦的,青年推介展我們每年虧一百萬,但展覽的同時我們也進行了學術梳理,這就是學術,我們不光是建立標準搭建平臺,更是讓中國的文化藝術通過這個平臺有更大的提升和發展,最終走向世界,獲得地位和話語權。我們要有一個全局化的觀念。

吳晨榮:我看過一篇關于中國陶瓷的報道,世界上的日用瓷大多是中國制造的,但是不值錢,反而是歐洲、日本的很多陶藝設計變得很高貴,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所以我感覺對中國陶瓷進行梳理,考慮如何把中國陶瓷的品牌做好,這是刻不容緩的,也是使命。
顧之驊:陶瓷起源于西周,現在藝術無國界,其他國家也有陶瓷藝術。工業瓷方面,英國、加拿大等國的技術趕得上中國,唯有藝術瓷還達不到,但是國外很重視在中國學習各種陶瓷技術,若是中國無法系統詮釋這個概念、無法掌握話語權的話,那是很可悲的。所以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讓中國陶瓷在世界范圍內演繹地更加淋漓盡致,當然這一定是緩慢的過程,我們都有所考慮。
上海采風:除了關注陶瓷等傳統經典藝術,上海藝博會也非常重視當代新興藝術的發展。像國際當代藝術展已經是第三屆了,當初設立是出于怎樣的目的?
顧之驊:是想通過辦這個展建立一個通道更好地與國際接軌。為中國的文化傳播和引進國外優秀作品提供信息資源。
吳晨榮:作為大學老師, 我一直對學生說,你們在上海讀書真的很幸運,在上海的環境里可以看到世界一流的設計和理念。上海藝博會的國際當代藝術展就是讓上海的市民包括藝術家更直接地了解到世界一流的藝術品,包括他們的藝術畫廊是如何經營的,他們的高端文明史是如何形成的等等,這里的資訊相當發達,從事藝術的人會感到更加自信,避免因為看不到之間的差距而夜郎自大,閉關自守。所以上海藝博會不但挖掘、推動了中國文化,而且讓人們有機會向世界學習優秀文化。

顧之驊:這是個雙向交流的文化發展渠道。所以我們說搞當代藝術是出于戰略考慮,引進國外優秀藝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壯大我們國內的藝術,最終目的是提升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吳晨榮:上海藝博會這個平臺對推動當代藝術作用很大,上海藝博會里所陳列的藝術完整表達了當下藝術的狀態,促使了整個社會對當代藝術理解和認同,從學術角度說,對整個文化藝術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上海采風:現在一般以怎樣的標準來評價上海藝博會是否成功?
顧之驊:評價是多方面的。國內國外的業內人士的專業評價,是很重要的。其次是市民的關注度。從我們的目標來講,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我們最終是希望做成一個具有上海文明文化標志的藝術盛典,得到廣大觀眾認同。第二,在整個展覽過程中,讓交易的藝術畫廊有更大的成就,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達到一個高度。
張泓:成交的次數越多,也可以側面反映藝博會的成功,說明有更多的人愿意了解藝術。
上海藝博會與上海文化
上海采風:上海的地域特色對上海藝博會有著怎樣的影響?同時,上海藝博會對上海的文化起了怎樣的作用?
吳晨榮:我覺得上海藝博會最大的特色還是海派特色。現在國內北京、廣州、杭州等地都有藝博會,但上海藝術博覽會的特色是和城市密切相關的。上海藝博會有著豐富的資源,建立的是國際性平臺,不僅僅是把國際上的東西拿過來,更重要的是對這些文化進行融合和發射。
張泓:今天,法國的某個藝術機構到上海展覽,一定具有法國氣質。同樣,上海藝博會必定是具有上海特色和中國特色的。同時上海藝博會承擔的更多的是一個整合作用。上海藝博會發生的地點是上海,但是所要輻射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世界。上海藝博會其實已經跨越了地理位置構架,具有了國際性。正像魯迅說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國際性其實就是交融性。
吳晨榮:上海藝博會是推動本土的、傳統的、經典的、當代的藝術,這些因素包容、整合之后成為多元的東西,不再局限于畫廊和畫家,而是包容了城市精神。上海藝博會不局限于展覽本身,還參與了城市文明建設,像世貿商城對面的雕塑園,就是配合上海整個文明城市建設而建立的,具有標桿性的意義。我們城市的發展定位就應該是這樣,應該站在哲學政治社會層面,有高瞻遠矚的眼光。
張泓:其實上海藝博會在做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從歷史角度講,工業革命以前,藝術更多的是御用的、宮廷的,但上海藝博會做的就是要消除這種小眾概念,讓藝術滲透到民間,滲透到每家每戶,讓藝術真正具有文明建設的作用。任何一個品牌除了商業運作,更重要的是理念價值的東西。藝術一定是貼合整個世界的政治環境和精神環境發展的。
顧之驊:所以我們肩負著雙重使命,一個是大的使命,是為中國上海的文化建設、為弘揚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貢獻;二是要為培養高端的藝術欣賞、為普及美學教育、為完整體現藝術家價值做貢獻。這雙重使命十分重大。我們的重要使命不光是藝博會本身,更多的是激活、建設社會文明。
張泓:中國當代藝術的開放始于1985年,算到今天不過20多年,而上海藝博會有13年歷史了,是國內乃至亞洲歷史最久的。上海藝博會作為上海城市文明的表征,最關鍵的是已經具有了國際性,除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比較出名外,接下來就是上海藝博會。上海藝博會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國際性,不僅是博覽會的屬性,更提升到了文明建設的精神層面,對打造上海本土文化具有很積極的作用。
吳晨榮:上海藝博會成功的背后是一個有文化理想的團隊的不斷努力。上海藝博會一方面推動了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規劃和發展,另一方面詮釋了傳統文明、實現了文化理想。
上海藝博會:讓藝術家、畫廊、藏家游刃有余
上海采風:上海藝博會與藝術家們有著怎樣的聯系?
顧之驊:上海藝博會規范了藝術市場,也就為藝術家創造了一個健康長青的藝術平臺。
張泓:像“上海藝博會青年藝術家推介展”、“上海藝博會高校藝術設計創新作品展”等都很有意義。新銳是需要提攜的,同時提攜也是要有一定考量的。上海藝博會這個品牌給了藝術或設計專業的新秀舞臺,讓他們有一個通道展示自己。上海藝博會的模式是很寬廣很博大的。
上海采風:張老師、吳老師你們作為畫家,對上海藝博會有著怎樣的期待?
張泓:作為我,當然希望往后的上海藝博會的學術性更高,為畫家帶來更多商機。今天的畫家和以往的畫家概念不一樣了,如今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復合型是非常重要的。從另一層面講,我希望上海藝博會更具有品牌感,具有藝術制高點的地位。那對于藝術家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生態環境。
吳晨榮:上海藝博會的發展繁榮大大刺激了藝術家的發展。上海藝博會已經從單純的商業平臺變成了文化產業的晴雨表。我們的期待是,第一,上海藝博會的品味越來越高,給予我們更多觸動;第二,上海藝博會本身的發展促進我們觀念的轉變,藝術家在藝博會上體現的是個人的價值觀和體驗,高品質的藝博會會有一流藝術家的作品,這對我們的幫助是很大的。第三,上海藝術家有愿望進入藝博會,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理念,這也是一種觸動、激勵。這三個是藝術家最直接的訴求。
上海采風:聽說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價值通過上海藝博會實現了三級跳?
顧之驊:很多畫家包括現在的一線畫家都是通過上海藝博會的平臺提升了作品的價值。他們的感受是,想不到藝博會的推薦展會將他們的作品推廣得那么快。
吳晨榮:上海藝博會讓世界各地的人看到了他們的作品,并被傳播出去,大大提升了權威性、學術性。媒體效應很厲害。
顧之驊:上海藝博會發展到現在的影響力是,圈內人要是沒有作品在上海藝博會展示的話,別人可能會對其有所評論、質疑。
上海采風:除了與藝術家關系密切,上海藝博會與畫廊和收藏家是怎樣的關系?
顧之驊:上海藝博會,上游是畫家,下游是藏家。我們積極為畫廊培育藏家買家,通過各種形式來健全收藏的隊伍。通俗來講,藝術品市場要有藝術通道,要讓中國藝術家和畫廊游刃有余,架起交流交易的平臺。這個平臺是很有價值的,無論從市場的角度還是藝術繁榮發展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上海采風:在藝術普及教育上,上海藝博會起了怎樣的作用?
顧之驊:我們可以配合企業或是某一些公司樓盤開發商的營銷需求,注入文化。我們愿意為大眾貼近藝術文化、近距離賞析藝術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