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1986年,國內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事跡,當年大漠上空騰起蘑菇云的謎底終于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黨和國家授予他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在他的身后永遠閃耀著光芒。
鄧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深的中西文化基礎。1941年,他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后,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并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于1947年通過赴美研究生考試,并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學習成績突出,他不足兩年便修滿了學分,同時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當時他只有26歲,人們都稱他為“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8年間,他一直進行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回家后便對妻子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便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警衛森嚴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的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計算研究,一面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的關鍵性難題。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里費盡心血,還經常親臨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簽字確定設計方案的。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后來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制造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兩年零八個月后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蘇聯用了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最快速度。
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并取得了成功。翌年,他的癌細胞擴散,病情已無法挽救。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掛念的仍是我國在尖端武器方面的技術含量,并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