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徐虎,原為上海西部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山物業公司一名水電維修工,憑著成天與糞水污穢打交道的敬業精神,共獲得從上海房管系統到上海市、建設部及其他國家級的一系列榮譽稱號25個,兩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他的感人事跡在上世紀90年代廣為流傳。
1975年,徐虎從郊區農村來到上海城里,當上了房屋維修水電工,擔負著管區內6000多戶居民的水電維修、房屋養護工作。徐虎的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菜農。家境并不寬裕。徐虎讀書時。一直都靠學校發給助學金。因此,父母經常教育徐虎,不要忘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干維修水電這一行。雖然臟一些、累一些,總還是個技術活。“身有一技之長,不怕家中斷糧。”徐虎記著父親的話:“阿拉(上海方言,“我們”的意思)是普通工人出身,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
1984年底,上海市主要新聞單位和市有關部門共同發起了由市民評選“上海市優秀社會服務工作者”的活動。市民們紛紛投徐虎的票。結果,徐虎獲得了一等獎。當所里的同志興高采烈地上門送獎時。徐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不知該怎樣回報居民們的信任。他走家串戶,征詢居民們對房屋維修服務的意見。結果,大家都反映維修一定要及時。怎樣才算是及時呢?1985年6月23日,徐虎在管區內掛上了3只“夜間水電急修特約服務箱”。從那以后,每天晚上7點,徐虎總是騎著自己的“老坦克”。帶著工具包,奔向3個報修點,然后按照報修的紙條,挨家挨戶上門修理。
自從掛箱服務的那天起,徐虎的心里就沒有了“星期日”和“節假日”,只留下“為民服務”4個字。10年寒暑,10個春秋,在3600多天里,他把7 400多個小時的業余時間,無私地奉獻給千家萬戶的普通居民。這是一塊歲月磨出來的金子。
勞碌了一年,誰不想在除夕夜與家人團聚一堂。歡歡喜喜過個年?但是,這10年來,8個除夕,徐虎為居民賀年守歲,為群眾排憂解難。1988年除夕,徐虎照舊在晚上7點去開箱服務。他發現3只報修箱里沒有一張紙條,就放心回家吃年夜飯了。女兒看到這么“早”回家的父親,高興得不得了,還和父親約定12點鐘一起放鞭炮。想不到夜里10點多鐘,又有人敲門了,原來是信誼新村的18戶居民家突然斷水。徐虎二話沒說,拎起工具包匆匆出門。他爬上斷水居民家的屋頂。冒著刺骨的寒風修理。家里人等到辭舊的爆竹聲響了,還不見徐虎的蹤影。女兒提著“八百響”,含著眼淚等待著父親的歸來。直到凌晨1點左右,徐虎才回到家里,帶著女兒到陽臺上點燃爆竹。后來,女兒在作文里寫道:“雖然父親沒有和我們一起好好過節,但在充滿愛心的世界里,我始終感受到父親偉大的愛。”
徐虎的信念是:“辛苦我一個。方便千萬家。”“你不奉獻,我不奉獻,誰來奉獻?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誰索取?”1996年3月,上海市授予徐虎“共產黨員關心群眾的模范”榮譽稱號,建設部領導為徐虎題詞:“發揚雷鋒精神,把黨和政府關懷群眾生活的宗旨,通過我們的工作送給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