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他是青島港第一代橋吊司機,出色地掌握了橋吊維修技術,自主改造了康明斯發動機等設備,1990年被提拔為第一批技師。2001年他大膽改變橋吊生產廠家的既定方案,成功主持國內最大的兩臺橋吊安裝。2003年,青島港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集裝箱服務品牌——“振超效率”。
在青島港,人們談論許振超離不開他的絕活。在感受許振超那些絕活的時候,人們又會問:許振超的絕活是怎樣練成的?
許振超的解釋很簡約:多去想,多去學,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上個世紀90年代,許振超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中國產業工人隊伍技術素質低下,高級技工奇缺,日本一家公司決定向中國輸入日本高級技工。許振超為此受到刺激,他要求工友們發憤求索。讓碼頭工人也成為有絕活在手的技工。
1984年夏天,許振超到上海港學橋吊,在40米高空的橋吊駕駛室中,要將地面集裝箱上只有十幾厘米大的鎖孔齊齊對上,是件很難的事。但就這樣一個小的環節。既涉及裝卸運輸的效率,也影響著機械和物品的安全。就這個“無聲響操作”中對鎖孔的環節,許振超練了兩年多。在那些苦練的日子里,晚上睡覺他的手都在痛。現在,他通過控制小車水平運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間的角度,達到了人機合一的境界。
許振超剛到青島港時是開門機,他發現火車裝礦石作業,撒漏現象很嚴重。常常是一鉤貨落下去。撒在車外的比車內的多,裝卸糧食時也存在這個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想到了“一鉤清”。他利用別人休息或吃飯的時間。留在車上拼命練習“把子”的操作,吊著鉤頭,對準碼頭上的“和尚頭”練停鉤、穩鉤。他還吊起滿滿的一桶水,堅持練習鉤頭路線行走,最終達到鉤頭行進過程中一滴水不灑的程度。就這樣,他用了整整半年的工夫,打造了一個門吊司機新形象。過去裝60噸車皮的貨要撒漏10噸,而許振超的“一鉤”下來,撒漏的貨物頂多是一鐵锨。
“15分鐘排障”是一句橋吊常見故障限時排除的術語,也是許振超的創造。橋吊在運行中常常會出現故障,能否做到迅速排除,除了是衡量一個單位綜合技術能力的標志,也事關裝卸效率和船東利益。許振超帶領工友們解剖了每一個運行單元,研究了如一座座小山般的圖紙,為了“手到病除”,許振超不知熬了多少夜。今天。他的這個目標實現了,從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師到場排除,15分鐘以內解決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橋吊用的可控硅控制系統全靠進口。許振超發現,可控硅每兩三周就燒壞一個。一件就要上千美元。他想到了用國產產品代替,但當時國內還沒有生產廠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青島有家電子元件廠,專門為航天部生產電子元件。于是,他跑去了,可廠家以產量少、成本高為由拒絕了他。他不甘心,又托人找到了主管工程師,帶上自己設計的圖紙,和工程師反復探討。因行業原因。工程師對橋吊不熟悉,兩人談了兩個小時沒談攏。后來,他索性把工程師請到了港口,并帶他一起爬上了橋吊。那位工程師感動了:一名港口橋吊司機,竟然有這樣的科技熱情和愛護企業之心。隨后他們就研制出合適的可控硅,提供給了青島港。
工友們說,把港口當成自己的家,是許振超練出絕活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