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鳴
從乒乓球奧運冠軍,到國際奧委會官員,到劍橋大學博士,到北京奧組委工作人員。到國家體育總局官員,再到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短短十幾年間,鄧亞萍數次轉換角色。在一般人看來那些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最終在鄧亞萍的履歷表上一一實現并且碩果累累。
無論是比賽、讀書,還是工作,鄧亞萍都相當自如。我們不禁會問,有什么是鄧亞萍所不能的?至少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就像那句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但對于鄧亞萍來說,她也有彷徨甚至感覺到“不能”的時候。
第一次人生的挫折是在鄧亞萍小時候。由于父親是一位老體育工作者,鄧亞萍5歲就開始學打乒乓球。9歲,她進入河南省體工大隊乒乓球集訓隊,10歲進入鄭州市體委乒乓球隊,在此期間,鄧亞萍已頻頻取得好成績。但始終沒能進入省隊,主要原因是身材矮小。教練們對這個比賽成績優異的選手也是舉棋不定。但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因為個子的原因,鄧亞萍“以后絕對不可能有發展前途”。
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這無疑是給她的運動生涯判了死刑。人生的殘酷和磨難,早早就來到了鄧亞萍面前。但要強的個性使她把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說,只要自己找到“行”的理由,別人說什么都不要在乎。果真,15歲那年,鄧亞萍以驕人的成績進入國家隊。當然,在這個成績的背后,是她付出的超人的努力。終于,鄧亞萍用實力和無數冠軍獎牌證明了自己,
1997年至1998年,從體育競技場上退出之后,命運又把她帶到了另一個人生的岔路口,這時她彷徨了,她問自己:“除了當教練,我還能做些什么?”當運動員時多年的艱苦訓練不僅磨煉出了她堅強的意志,也養成了她不斷進取、永不言敗的生活態度。薩馬蘭奇老人對她說:“世界是你的,你擁有開啟它的鑰匙。”鄧亞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清華大學,開始了求學之路。
同時,由中國奧委會推薦,薩馬蘭奇主席任命,鄧亞萍還于1997年成為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得以經常出席并參加一些國際會議。那時的她一邊讀書一邊在國際奧委會任職。當時運動員委員會的19個委員當中,只有她一個人帶著英文翻譯,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曾經在體育賽場上充滿自信、奮力拼搏的鄧亞萍,在這時感覺到了彷徨和手足無措。
以前,她在運動場上為國爭光,現在,她要加入一個更殘酷的競爭,這個競爭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為了一個群體的利益;她不僅代表中國,還代表亞洲甚至所有發展中國家運動員的利益。從做運動員開始就“非常有責任感”,人生詞典中從來沒有“服輸”二字的鄧亞萍,要變“不能”為“我能”。
經過11年的寒窗苦讀,鄧亞萍從清華大學英語系學士,讀到了諾丁漢大學的當代中國研究學碩士,最終拿到了劍橋大學經濟學的博士學位,腳踏實地完成了自己求學的夢想,
2008年11月17日,結束了北京奧運會的組織工作后,鄧亞萍被任命為國家體育總局裝備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9年4月16日,鄧亞萍正式就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
今天的鄧亞萍,已經從為國拼搏的運動員轉變成知識淵博、成熟干練的現代職業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