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 民
在中央電視臺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我國科研工作者研發的太空試驗站“天宮一號”的出現掀起了晚會的高潮。“天宮一號”成為了晚會上一顆最耀眼的“明星”。根據規劃,“天宮一號”將在2010年發射升空。
“天宮一號”的科學用途
空間站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天實力。飛船在太空飛行的時間一般是一周左右,它所能進行的科學實驗無論是從內容還是時間上都是有限的。只有空間站可以長時間在太空中運行。這樣,科研人員就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進行科學實驗,還能進行太空產品的開發研制。
“天宮一號”建成后,可以用來進行科學實驗、太空觀測和在太空中儲備物質等。在對地觀測方面,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
“天宮一號”還可以為我國帶來很大的經濟價值。比如在太空育種方面,就可以培育出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品種,對農業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在工業方面,可以制造出在地球上制造不出來的材料。
“交會對接”是關鍵
兩個航天器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并且相對速度要接近0。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兩個航天器的速度都很快。就像是地面上有兩輛急速飛馳的跑車,要讓它們的距離必須一直保持在一米左右。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天宮一號”大致可分為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可供航天員在駐留太空期間工作和生活。資源艙內有發動機、電源裝置等,可為“天宮一號”提供動力。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前端還安裝有一個交會對接機構,它是“天宮一號”和飛船聯通的關鍵所在。通過交會對接,兩個航天器在太空軌道就可合并連接成一個整體,這是實現太空裝配、補給、維修、航天員交換等過程的先決條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間站的基礎。
空間站也將有“中國造”
“天宮一號”發射升空之后,我國還將相繼發射“神舟”八、九、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實現空間對接。這就可以形成一個小型空間站。
空間站就像是一座空間大廈,要在太空軌道上逐步組裝起來。當各種部件在地面上設計完成以后,借助大型的運輸工具,也就是能夠進行大運載的火箭把大的部件送入太空,這是地面研制技術。然后就是組裝技術的研制,包括比較實用的機器手,因為大的部件是無法靠人組裝的,需要使用機器手。
今后航天員將由飛船運送至“天宮一號”,航天員工作完成后,再經飛船返回。根據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規劃,我國將在2010年至2015年間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還將分別發射兩艘無人飛船進行無人對接試驗,發射五艘載人飛船進行載人對接試驗和載人駐留試驗。
航天事業任重道遠
早在1992年,我國就確定了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突破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及空間站。
去年發射成功的“神七”擔負著其中第二步的歷史使命,為未來建立空間站奠定了技術基礎,特別是航天員的出艙活動為交會對接技術積累了經驗。交會對接技術有一部分是自動對接,另外一部分需要航天員艙外完成,而要進行大規模的空間試驗則必須完成空間目標飛行器與飛船的對接。
交會對接完成后,將展開載人航天的第三步,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間站!屆時,將交替發射載人飛船與貨運飛船到空間站,我國的空間站將是太空科學家進行太空試驗的最理想基地。
中國航天工程是一個宏大的多領域工程,載人航天是這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中國航天除了建立空間站,還有探月工程以及探索火星計劃。
中國和俄羅斯的聯合探索火星計劃是中國航天進行深空探測的試探性前奏,中國航天計劃的終極目標是要造福人類,而造福人類就要進行必要的深空探測。
中國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取得航天領域的進步彰顯了中國人的聰明和智慧,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讓世界為之驚嘆。中國航天事業和其他航天強國一樣,都擔負著一個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和平利用太空,為地球造福,為人類美好的明天而進行不懈探索!
[鏈接]交會與對接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通過軌道參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稱為交會。對接是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天器連接成一個整體。實現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交會對接的系統,稱為交會對接系統。
(責任編輯: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