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泓
《論語》一書篇幅不大,共計20篇,一萬一千多字。然而,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一部文言典籍,光注釋就是原文的數倍,學習它自然會有相當的困難。怎樣學習才能讓學生沉浸在《論語》的世界里?采取什么樣的學習策略,才能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創造性的主體體驗?如何處理“積累、思辨、創新”之間的關系并使之符合高中生學習的特點?我們的做法如下。
第一階段:讀
我們知道,“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是要以“讀”為根基的。與文本、作者或師長“對話”,是要有資本的,有了資本積累才有“對話”資格,而“讀”正是這種資本積累的最為有效的方式。那么,怎樣讀才能變難為易,化繁入簡;才能印象深刻,銘記在心;才能興致盎然,興趣不減?1. 按原著順序讀;2. 用孔子故事引讀(這很重要,以某一話題為中心,前后牽連,可保持興趣);3. 后邊章節提前讀(緩解壓力);4. 早讀課與常規課交叉讀。換句話說,在“讀”這一塊,我們是既搞“陣地戰”,又搞“游擊戰”。以讀為本,讀、賞、評、析穿插進行(賞、評、析三項已屬“研究”的范疇,要盡可能探“本”尋“真”,具體見“第二階段:研”)。兩個月下來,同學們通讀了整本《論語》,讀得興趣盎然,不亦樂乎,有些章節甚至能夠熟讀成誦,脫口而出。
第二階段:研
著名語文教育學家張鴻苓指出:語文學習,小學重在記憶,初中重在理解,高中則重在批判精神的培養。而“研”正是培養批判精神的最佳途徑。《論語》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通過切磋、琢磨、探究、研討,沒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體驗的高中學生就會沉浸其中,就能漸進為會思考、有思想、有見地的人。為此,我們分兩步走:
第一步,在傳統課堂里研讀。印發朱瑞芬先生編著的《人生智慧海——<論語>今讀》里的文章。其中,研究文章主題內容的篇章選印了《舉賢用能》《“貴和”與現代競爭》《傳統節儉與現代消費》《義利之間》《名實相應的理性美》《“不憤不悱”與創新思維》《問人不問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教育的現代價值》《對語言文字學習的重視》;研究文章思路結構的篇章選印了《讀書的感覺》《知之·不知·闕疑》《寬容:減少“感情損傷”》《新世紀的學習》《富與貴的品質》《三人行,必有我師》《悟通時間與生命》《歲寒,松柏后凋》《美食·藝術·養生》《立志·磨煉·成材》等,計二十篇。朱先生的“今讀”文章,實際上已指向一個個具體的論題或者說話題。文章將儒家文化資源向現代社會生活融合、轉化,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是我們“古為今用”“學以致用”的最好范例。
第二步,在網絡教室里研讀。主要是從文章選題、寫作思路等方面討論上傳“家園”學習網站的文章。(篇目見“資源準備”)
在完成這兩步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收集、整理與自己研究方向有關的資料并在網上做成“文件包”,為下一階段“寫”做準備。教師則提供方法和路徑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如怎樣從廣泛的閱讀材料中選題?選定論題后怎樣圍繞論題去搜索相關資料?閱讀相關資料后怎樣去篩選、確定自己要用的材料?怎樣確定自己的行文寫作思路或文章結構?怎樣感受、把握或尋求自己寫作時的言語風格?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同學間怎樣相互交流、討論等。
據網上統計,學生選定的論題涉及到《論語》的各個方面,如仁、禮、忠、信、義、智、德、勇、孝、大同社會、濟世理想、和為貴、和而不同、名與實、入世與出世、君子與小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材施教、尊師重道、養生有術等等。一個多月下來,以“文件包”字數計,人均閱讀超過兩萬字以上,加上印發和上傳網站的文章,學生人均閱讀超過十萬字以上。
第三階段:寫和評
先說寫——
有了扎扎實實的“研”,自然,“寫”就水到渠成。兩個星期后,同學們的手寫習作稿陸續上交。全班60位同學,最后改定、打印、上傳“家園網”的習作共42篇,其中一位同學寫了兩篇。一篇篇精彩的習作,數量如此之多,篇幅如此之大,涉及內容如此之廣,觀照現實如此之緊密,批判精神如此之銳利,是我做專題學習以來從未有過的。我做過一個統計,以一篇習作2000字計,這一次,我共批閱了近十萬字。我常常是連夜審閱、校對、上傳,內心的喜悅無以言表!
再說評——
第一步,學生網上“自評互評”,兩課時。“自評”在于認識自我,如明確優點,發現不足,反思調整等。“互評”在于發現伙伴的優點,相互學習、激勵和提高,可產生輻射效應和體驗成功愉悅。對“自評”我提出要求:如,這篇習作你寫了幾次?有沒有列提綱?寫了幾稿?上交后有沒有重寫或修改?你查閱了哪些資料?閱讀了哪些書籍?書籍要寫出書名、作者,從互聯網上引用的資料要說出作者及文章的標題。你是怎樣確定“論題”或者說“標題”的?老師改了你的標題,你有什么看法?定題后你又是怎樣圍繞“題”再次查閱資料的?寫作時遇到過什么困難?寫作過程中狀態如何?如愉悅或苦痛等。(請用描述語)從查閱資料到自己寫作這種自我語言的轉換過程中,你有什么體會?你能不能用一句話說說這次專題閱讀或者寫作,你最大的體會或感受是什么?等等。
第二步,“教師網上點評”,一課時。對學生習作評價要慎之又慎,這里特指想象力、創造力特別豐富或者思想比較另類的習作。我們很多老師都意識到創造力培養對于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性,但還沒有意識到個性和自由意志對于人才培養的意義,個性和自由意志往往被視為人性的另類,殊不知,沒有個性和自由意志哪來創造力呢?我常常提醒自己:激勵和保護永遠比評價更重要!
請容許我列出部分同學習作的標題:
1. 從終極人格到終極社會(何珅)
2. 試談孔子的濟世理想(楊俊雄)
3. 堯、舜、禹——孔子的追求(傅嶸)
4. 水哉,水哉——淺析儒家文化中的“水”與“仁”(鄧曉燕)
5.“仁”,一生的伴侶(林曉娜)
6. 利與仁的對立,義與仁的共存(陳澤雄)
7.孔子之“禮”保守乎,迂腐乎(鄒偉珍)
8. 探究孔子的“忠”的真義(俞宏斐)
9. 信,做人之本,成事之基(林 穎)
10. 欲,抑之以德(張智明)
11. 孝——人的立身之本(麥鈺雯)
12. 孝,一種高于物質的精神贍養(鄔虹虹)
13.“君子”的標準與造就(李智達)
14. 淺談君子、小人與現代社會(梁冠華)
15. 和諧是美——讀《論語》我所想到的(劉天珍)
16. 談孔子“以和為貴”思想的現實意義(陳冰鴻)
17.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現代思考(駱森英)
18. 淺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謝偉萍)
19. 從孔子的“從眾”與“違眾”說起(郭巧婕)
20.“不患無位,不患莫己知”——我讀《論語》(張偉楓)
21. 因材施教與現代中國教育之我見(羅錦滔)
22. 從“尊師重道”談到教育興國(李桃欣)
23. 孔子的音樂人生——我讀《論語》(詹春驍)
24. 也說“偉大”背后的“平凡”(田怡瑋)
25. 被冤枉的孔子(黃小敏)
26.“隱”領新世界(劉志勝)
27. 走過,還要悟過(湛琲琲)
讀著這些文章的標題,遙想著字里行間的思想和內容,你想象得出是出自高一年級學生之手嗎?當同學們看到自己的習作獲得了三顆星、兩顆星的評價,欣喜地告知家長、同學,你知道哪會是怎樣的一種快樂和幸福呢?縱觀全程,我們“正本”和“今讀”的目標基本達成。下面,摘錄同學們寫作后的一些網上反饋——
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包括老子的《上善若水》《諸子論水》《蹈水之道》,莊子的《秋水》等等。在確定論題這一點上,我考慮了很長時間,是寫“陋室與豪宅”“小人與君子”,還是寫“孔子與山水”呢?我收集了大量材料,一番篩選后,終于決定寫“孔子與水”。
寫作時的確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何確定中心,如何開頭、結尾,如何使文章語言更有風格和優美凝練,都讓我花費了不少時間。這些確定后,我又面臨著該用哪些材料來表達中心的問題。經過努力,初稿終于出來了。這一過程說是痛苦就太夸張了,我為在查閱資料過程中了解到這么多東西和發掘出一些優美文章而感到高興。(鄧曉燕)
我想,德是體現一個人內在高尚品質的標志,有了“德”,自然能展現生命風采。所以我定了這個題目。定完題后,我把文章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由《論語》中的一句話作開頭。這三句話都含有“德”字。內容為助人之德、企業管理之德、為政之德。寫作前,我查閱了“寧波文化網”,引用了其中的一個例子,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為了說明“風行草偃”,還參考了《如何有效地創造文化》,列舉國際上創新優秀的企業的例子,說明君子的德風起著重要的影響。(陳爽)
讀《論語》時,讀到孔子的一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感觸到了孔子的“巍巍乎”!于是,我便產生了要寫出孔子的偉大的念頭。孔子的偉大莫過于“濟世”,(他不僅僅是濟當世)于是,標題就出來了:“孔子的濟世理想”。
題目出來了,可資料卻不好找。(估計我是第一個寫“孔子的濟世理想”的)我只好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個標題去找。找到一些資料后,我試著列了一個提綱:1. 社會背景(禮樂崩壞,天下大亂);2. 信念意志與坎坷歷程;3. 思想體制(仁為指導,以禮行之);4. 分析研究其思想體制的合理性。這樣一來就容易多了,我開始根據提綱來寫。寫到第四點,又不知道怎么去“分析研究其思想體制的合理性”,于是我又查了一些資料,然后一氣呵成!(楊俊雄)
……
近三個月的學習時間,我的學生沉浸在《論語》的世界里。《論語》的學習就要結束了,我們似乎意猶未盡,總覺得有一種東西在遠方向你招手或是從你心底涌起,像是在告訴你:往前走,更美的風景就在不遠處……
(作者單位:深圳市新安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