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爾桉
播音員是媒體“向公眾主張什么的最明顯的象征”,換言之,就是媒體的代言人,因此,播音員素質的高低成為衡量節目水準重要的參照物之一,成為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形象的重要標志,如何提高播音員的綜合素質也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論題。
一、符合國家的政治規范
播音員符合國家的政治規范,是其綜合素質中必須滿足的首要條件。曾任CBS總經理的威廉·倫納德在談到如何物色新聞主播時,曾提出,盡管不同的節目會對播音員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地域、不同頻道,也會有特定的要求;不同的播音員還會有個人的風格追求,但政治標準是首要的和共通的。因此播音員在公眾面前以及私生活方面應沒有消極評價。這是因為,主播就是媒體向公眾主張什么的最明顯的象征。擔任主持人節目評獎多年的張君昌老師對于新聞播音員也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出作為一名稱職的播音員主持人,首先應當具有較高的政治修養,做到在節目中始終把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作為主旋律。
播音員應正確認識其是黨和人民的喉舌的職業性質,明確為黨的新聞事業貢獻自己聰明才智的責任和使命,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愛惜自己的職業名譽。播音員要正確對待由于播音職業本身在社會和人們心目中所處的地位,正確對待播音上取得的成績和贏得的聲譽,不應利用宣傳工具和播音員身份來炫耀自己、擴大自己的影響并從中得到個人的某些好處,這是播音員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質。
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播音員還應該了解社會發展的歷史,關注社會現實,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態。為了維護社會的健康發展,維護人們生存的權利,播音員主持人應當勇于堅持正義,抨擊邪惡?,F實生活中可能時時充滿著誘惑,要想抵御名與利的誘惑,需要用法律法規以及道德良知來約束自己。播音員被認為是炙手可熱的職業,在其籠罩的巨大光環背后,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與職業道德精神相背的種種表現。比如,個別人熱衷于出入商業社交場合,把自己的面孔當作一種通行證,在社會關系的交際網中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個別人抱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心理進入播音主持界,企圖“過把癮”就走……這些表現與國家的要求、社會的要求、大眾的要求都是格格不入的。
二、加深對稿件的感受理解
“理解是基礎,感受是關鍵”。播音員對稿件的感受理解直接決定稿件播出的效果。因此,就需要播音員運用自己的知識結構,對文字稿件進行具體的感受與理解,才能掌握每一篇播出稿件的段落層次、邏輯關系、典型描繪、寫作特點等要素,從而有力地表現出主題——新聞稿件的靈魂,使畫面語言與文字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補充電視新聞要素的不足,進一步擴大電視新聞的價值,突出電視新聞的鮮活性。那么播音員應具備哪些知識結構呢?有專家認為播音員是使用藝術語言的新聞工作者,應體現出新聞工作者的特性與自身的優勢,概括地講播音員應具有四種知識、五項能力。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播音專業知識、語言文學基礎知識、百科知識;政策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現場直播能力、集采編播于一身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播音員根據個人知識結構的不同產生出個人的感受與理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達方式,顯示出個人獨特的播音風格。 播音員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對古今中外、各行各業的知識都有所了解,尤其對完成節目所需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從而加深對新聞稿件的理解,提高播報質量。
獲得了對稿件的正確理解后,把握好新聞播報時的情感也是不容忽視。播音員每天報道的各行各業的先進人物及其事跡,其中含有豐富的情感。如果播音員的感情世界貧乏,就猶如缺少動力系統的機車,寸步難行,這樣的播音必定是空虛、蒼白、僵死、麻木、淡而無味的?!案腥诵恼?莫先乎情”。只有通過稿件文字內涵的解讀引起情感刺激,激活身心,找到與觀眾心聲合拍的播音情感,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叩響觀眾的心扉。情感是播音創作的動力源泉,是播好新聞的出發點,它可以激發新聞播音員豐富的想象力,體現出新聞固有的本質特點,從而更為貼近觀眾和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所以新聞播音員一定要高度重視自己情感的調動。
播音員不但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在節目中只有信息的提供,沒有思想的給予,是遠遠不夠的。任何有追求的播音員,都必須為掌握深邃的思想而積極行動起來,播音員在繼承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中肩負著重要使命。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使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文明的承傳。這是一種積極進步的文化精神,是一股強大的凝聚力量,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因而,播音員應當同所有傳播者一道肩負起這份責任,使中國的優秀文化世代相傳。同時,中國還需要吸收外來文化。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各民族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其他民族的參與。在這種情況下,各民族必須廣泛地加強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在向外傳播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不管是繼承傳統文化,還是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承擔語言交流任務的播音員都應當發揮重要作用。
三、培養自身個性特征
播音是一種語言藝術,一個職業播音員應對這一藝術有一種始終不渝的探索和追求的精神。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廣大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多層次、多元化,審美情趣、欣賞習慣與過去發生了很大改變,這要求播音主持工作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在內容上、形式上大膽創新,催生新的表達風格和樣式,適應當代人審美需求的變化,努力培養自身的個性特征,從而牢牢把握當代傳播的主動權。
播音個性,就是一個播音員在播音創作活動中和其他播音員相區別的特殊性。俗話說“文如其人”,在播音創作中,要做到“聲如其人”。而播音員往往是讀已經被別人準備好的東西,大多數播音稿都不是播音員自己寫的。這就需要播音員進行音二度創作,二度創作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必須忠實于原作,體現原作的風格和特點,但求保持貼近生活原貌的交流狀態。播音員的有聲語言不僅要音質優美,而且要語音純正,口齒伶俐;吐字歸音上聲韻調規整,配合得當;音節具有顆粒性,字正腔圓;而且還要具有運用共鳴和聲音高低、虛實變化的控制能力,這是創作播音作品的前提,也是優秀播音員的素質要求。在我國目前的播音隊伍中,已涌現出許多播音人才,他們能夠在播音創作中體現出對稿件、對現實的獨特的感受,體現自己的精神風貌和與眾不同的藝術素養,充分顯示出播音員自己的個性。而有些地方臺播音員尤其是新播音員,往往刻意去模仿自己所崇拜的播音員,暴露了某些弊端。這種模仿制約了播音員個性的形成,影響了個性的發揮。當然尋求個性發揮也不能是天馬行空,而是依據稿件以有聲語言創造性地體現自己的播音風格,使播音員的主觀個性特征與稿件要求的客觀條件統一起來。
齊越是我國人民廣播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員,我國第一位播音學教授,從戰爭年代到改革開放年代,他播出了許多重要新聞和通訊,他的播音激勵和鼓舞了兩代人,他為中國播音學的建立,為播音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堪稱中國播音界的一代宗師。研究齊越的播音創作,我們就會發現,真情,是他創作的核心,是他創作成功的關鍵。正如他自己講的:人民的播音員必須自覺地同黨和人民在思想感情上保持高度一致,和黨、和人民共甘苦,同愛憎,才能在播音中感情充沛。愛憎分明的感情一是要真,二是要準。真,就是感情要真實。播音中只有動真情,才能引起聽眾的感情共鳴。要播出真情,首先播音員自己要對稿件內容產生真情實感,心中掀起表揚所愛、鞭撻所憎的感情波濤。準,就是感情的表達要準,掌握分寸。感情的表達要恰如其分,符合黨的政策原則,符合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身份,不能以個人的好惡代替黨的政策。這種分寸感,對于播音創作的成敗至關重要。齊越老師對播音創作中真情的核心地位,其屬性、其表達的分寸作了明確的闡述。齊越老師認為,生活實踐是引發想象、激發感情的基礎和源泉。沒有鮮明的態度、真摯的感情,播音是不可能感動和說服聽眾的。
結語
在“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中,對“播音作品”是這樣界定的:(1)參評者在節目中以播音員的身份出現;(2)體現出播音員對節目的準確理解和表達能力;(3)語言表達方式以播報體為主;(4)具有規范嚴謹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符合播音特征和播音創作規律的。每一個學科都有它內在的規律,播音也不例外。在節目中以播音員身份出現,意味著傳播者應當嚴格遵循語言表達規范性的要求,將稿件與節目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以準確的語言狀態進入二度創作。既要防止自以為是和自我表現,又不能機械模仿他人或刻板地千稿一腔;既要防止主觀隨意和漫不經心,又不能放棄對語言藝術的個性追求。而是要求播音員遵循語言表達的規律,結合自身的嗓音和形象條件,努力形成自己的播音風格和特點。這是“金話筒獎”對于播音員或者播音作品的側重方向。
著名播音員齊越曾這樣告誡年輕一代:一戒自我表現,二戒隨心所欲,三戒千篇一律。較為全面地概括對于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要求,既包括政治素質、業務水平方面的基本要求,也包涵追求藝術個性方面的最高要求。這對于我們探討新時期播音員的評價標準,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