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鑫
近年LCD的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不過LCD本身有很多技術缺點,例如拖影現象就是一大問題。
不過有需求,就有供應,市場的力量催生出不少針對LCD TV先天缺陷的技術,所以LCD TV有特別多的優化技術。今年最新流行起來的,就是一些動態優化技術,近期多家廠商更亮出200Hz,成為關注焦點。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些動態畫面優化技,是否真能帶來最流暢靚麗的電視畫面。
認識動態優化技術
現在流行的動態優化功能,其實可以說是基于LCD電視的100Hz倍頻技術,原本的倍頻技術是用來改善LCD的遲緩造成的畫面模糊現像。而從倍頻技術,就發展出多造一個中間畫格,讓原本重復的一個畫格,變成兩個畫格之間的中途畫格,就像由數目由1到2,中間加入了1.5一樣,使畫面動態變得更加流暢。
Blu-ray,1080p/24p不是最好?
另一個令動態優化技術成為今年焦點的原因,就是Blu-ray的1080/240影像。很多規格決定論的影音玩家,都以為1080/240影像是最高質的影像表現,但事實上1秒24格的影像,只是將原本菲林格數重現,只有“忠實”這個優點。
如果直接看1080/24p的影像不難發現影像的清晰度不夠理想,如大搖鏡下有跳動的現象快速橫移的物體有像重疊影像的殘影跟在主體身旁。不過事實這也與電影院的表現是一樣,這就是忠實還原的成績。
加入了動態優化,就真正可以改善這種情況。以前看過一份報告人類的視力,要真正看到流暢的影像起碼要有1秒70格以上才有真正流暢的影像。但事實上我們生活上接觸到的影像,都達不到這樣,PAL電視是50i的影像,NTSC電視是60i影像,再扯遠一點風行全球的日本動畫,看上去是動感無限,但事實上電視動畫只有一秒8幅畫,好一點的電影動畫,也只有1秒12幅。但是這些影像看上去,我們都一直看不出問題由此證明人眼是很好欺騙的。電視的動態插補技術分析畫格間的不同移動數據在中間的位置插入移動的數據,來加入一個畫格的移動數據,甚至分析整套動作,重新散布及加入畫格,也不是難事,只要處理器的能力夠強便能夠做到。
開創期3-2 Pull Down
雖然今天的動態優化技術是要改善LCD的模糊,但最早開始研究動態改善技術,可追溯到CRT時代。當時的有關技術,由Philips發明,目的是為針對電影信號源。一秒24格的電影信號源,都是經過3-2 Pull Down處理,這種非均勻的畫格分布方式,在快速動作時就會出現模糊的影像,而當時Philips推出NaturaI Motion技術,就是將3格加2格的影像,由頭尾的兩個畫格為依據,重新整理出中間三個畫格的影像,形成流暢的影像。不過這種影像的表現,動作也過于流暢,普遍覺得太過人工化,比方說人的步行,變成好像滑行的感覺,當時沒有太好的評價。
發展期倍頻技術
LCD步入成熟時期,各廠商開始針對LCD TV研發不同的畫質改善,其中就有為改善影像的遲緩,而推出了倍頻技術,在兩個畫格之間插入一個與上一個影像一樣,但減低了亮度的畫格,重復一個減暗了畫格是為了使像素內的液晶成份保持活性,使反應加快。(“動態優化技術演進示意圖”第二行)
創新期200Hz
從以上發展出來,就是將插入的畫格,變成一個中間的100Hz畫格,使影像變得更加流暢。先有加入一個畫格的倍速加畫格插補技術(“動態優化技術演進示意圖”第三行),繼而最新有加入三個畫格的M0lion Flow 200技術(“動態優化技術演進示意圖”第四行),都是最先進的動作優化。
何為3-2 Pull Down?
3-2 Pull Down是將電影信號源的1秒24格畫格,套入1秒60個FieldNTSC影像的方法,將原本均速的24格畫格,第一格出現3個格(Field),第二格出現2個格,第三格又3個格,第四格又2個格,如此3-2-3-2的重復下去,就可以將24格畫格套入60Hz一秒的影片之內。
200Hz熱點大作,疾速流暢“四倍速”
索尼的4024500是國內首款支持到200Hz動態優化技術的液晶電視,在此之前的優化技術常見的多是100Hz、120Hz,Z4500系列還包括了46和52英寸型號。
艷麗畫質&數字電視接收
Z4500是索尼旗下首個支持200Hz動態優化技術的產品系列,除了能夠減少高速動態畫面的拖影,減少畫面抖動之外,該系列還采用了BRAVIA ENGlNE2圖像處理引擎以及10-bit液晶面板驅動,畫質鮮艷出色的同時,還能通過數碼視頻樹立流程從高清和標清信號中重現高分辨率圖片。
此外,Z4500系列也內置了數字電視接收模塊,無需機頂盒,只要購買無線接收電線即可接收數字電視信號。而新加入的USB接口也能播放MPEG1格式高清視頻。
全能數字典范,智能動感200Hz
作為三星09年上市的旗艦機型,B750系列雖然沒采用LED背光,不過支持了200Hz動態優化技術,該系列目前有46和52英寸兩種尺寸選擇。
USB視頻播放&簡單互聯
除了200Hz優化技術之外,三星的B750系列產品還擁有不錯的多媒體娛樂性能,比如Intemet@TV、趣味百科、DLNA家庭網絡和USB視頻播放功能,雖然只是簡單的互聯網應用和小游戲,但趣味性還不錯。USB視頻播放功能則能支持主流的H.264編碼的1080P格式全高清視頻,無需再借助高清播放機。
此外,B750系列同樣內置了數字電視接收模塊,無需連接機頂盒,也不需要有線電視信號,通過普通的外置電線即可接收無線數字電視信號。
其它具備動態優化技術TV簡介
其實不只是以上的品牌,其他廠商也有推出自家的動態優化技術,所有主流的電視品牌上都有這類功能,只不過能達到200Hz數值的目前還不多,相信不久后會延伸到其它更多牌子上,也將是未來各家競爭的主戰場所在。
現如今所有主流的電視品牌上都有動態優化技術和功能,相信不久后還會延伸到其他更多牌子上,也將是今年開始各家競爭的主戰場所在。以下我們就以Philips和Panasonic等擁有動態優化技術的電視型號來簡單介紹,了解各家技術的實現和運作原理。
插補技術先驅——Philips 42PFL7403/93
Philips去年推出的高階LCD,用上倍頻加上Natural Motion技術,大大改善畫面屏幕的遲緩及處理器遲緩。Philips可說是最先發展動態插補技術的廠家在該系列電視上的Perfect NaturalMoton配合了100Hz Cjear LCD技術,畫面表現十分出色。而對60Hz及240的影像也是以倍頻表現,技術表現也十分成熟。
Plasma代表——Panasonic TH-42PZ800C
Plasma技術本身沒有影像遲緩的問題,用上動態技術就絕對是為進一步改善動態表現,Panasonic這一期的PIasma電視,都有480HzSub-field Drive的技術。這并不表示它真正是有480個畫格,實際上的輸出畫格是1秒60格,它的運作是先將50Hz的影像轉換成60Hz,然后每個格下再生出8個Sub-field動態資訊數據。
從24格到200Hz
電視技術發展之初,因要配合每個國家AC電輸出頻率的不同,例如國內、香港、英國是50Hz,日本,美國是60Hz,所以電視機也就有了50Hz與60Hz之分,也就是傳統PAL與NTSC系統之分,只有香港那么特別,電視廣播用PAL影碟用NTSC,才使電視機也有兩種模式存在。
不過,電影每秒的菲林格數是24(24p),要可以維持一定流暢度,而又可以讓菲林有一定曝光,相互平衡之下取用的一個每秒格數,就是24Hz,跟電視機的50160Hz不能完全配合,可見當初沒有人想到要用電視機來看電影。
之后的改良,先是3-2 Pull Down技術,到由50/60Hz倍頻至100/120Hz,再進化到200Hz,將來當然不排除會有300Hz。
有必要,但尚未完美
有動態優化的電視,普遍來說,的確對影像的表現是有相當的幫助,基本上都可以對影像整體的清晰度有所提升,最理想多數會是一些非人類的移動,都有十分流暢舒服的表現。而對人類動作的表現,就是一個較大的難題,處理器要有較高的分析力,才能有自然的動作表現,畢竟人的動作細致處不好輕易估量。而就算使用,可以調校的話普遍也不要開太高的度數。在目前未太成熟的時期,還是適度使用。不過無論如何這個也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期望將有更完美的優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