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波 顔憲源
摘 要: 繼馬克思之后葛蘭西率先把市民社會的討論引向了文化領域,而后,哈貝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著葛蘭西開拓的方向對市民社會的文化內涵又作了深入地探討。從文化哲學的視角認同“市民社會”指稱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在此意義上進而揭示市民社會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分析市民社會與中國現代化的有機契合點:重塑人的生存方式,實現文化現代化,從根本上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實現。
關鍵詞:文化;生存方式;市民社會;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4-0118-05
一、文化哲學視域下“文化”的內涵
在人類社會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文化現象形形色色,林林種種無所不在。小到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大到社會的經濟、政治、觀念等等。英國文化人類學創始人泰勒較早地把文化歸納為整個生活方式的總和。[1]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2]這個定義,至今仍為人類學界普遍接受。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文化是生命的一種形式;它的骨干是精神的鍛煉、思考的能力;它的領域是秩序井然的知識?!?/p>
追本溯源,現代漢語中的“文化”一詞是一個外來語——cultura,是20世紀初由歐洲經日本傳入中國的。Cultura原系拉丁語,指“耕耘”或“掘種土地”的意思。到了18世紀法語中,文化逐漸指謂訓練和修煉心智、思想和情趣的結果和狀態,指良好的風度、文學、藝術和科學。直到18世紀末,特別是19世紀,文化才在接近文明的含義上得以運用,開始指謂個人的完善和社會的風范,包括習俗、工藝、技巧、宗教、科學、藝術等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
人總是文化的人,人總是生活在文化中,一部人類歷史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的歷史。文化一詞始終與人相聯系,體現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超越性。正如前蘇聯學者解釋的:“當在‘人之中,看到創造性的建設力量的源泉之后,新時期的意識就描繪出了人的創造力影響之下產生的‘田野——文化的‘田野。文化的世界,這是人本身的世界,自始至終都是人自己創造的世界。在文化中,人不是作為被創造出來的,而是作為正在創造著的生物出現的,不是作為外在的,受人約束的情勢的消極對象,而是作為由它實行著的改變和改造的主體出現的?!盵3]這是從人學的角度對文化概念的形成所做的一種合理的解釋。我們知道,中世紀的歐洲人被看作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生物。人類社會的主體不是人本身,而是上帝。只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直至啟蒙運動,才“發現了人”,解決了“把人當人看”的問題。此時,人的肉體和精神才合二為一,人才作為特殊的類存在物被意識到,成為活生生的創建人的世界的主體。從這時候開始,出現了標明人的主體創造功能以及“人的世界”的現代意義上的文化概念。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也出現了“文化熱”。我國學術界的文化概念大體上沿用了蘇聯學術界的看法。1982年版的《簡明社會科學詞典》把文化界定為“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4]以后,又將文化概念做了廣義和狹義區分,廣義文化概念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概念僅指精神文化。到了90年代,有人強調文化的動態過程(以實踐為基礎的人的主體能動作用)又把文化歸結為“人化”(歷史的和現實的社會主體的對象化)和“化人”(對歷史和現實的社會主體超越)。把文化研究和人的研究合二為一。近年來,有學者進一步從文化哲學的視角對“文化”一詞加以界定。
指出“文化”概念的特殊性在于文化不僅僅是社會的一個特定方面,一種特殊的屬性,而且是屬于人類超越自然的創造物,是歷史地積淀的類本質對象化,是歷史凝結成的生存方式。作為穩定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對置身于這一文化中的個體生存具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它象血脈一樣構成人的存在的靈魂。文化即“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在這種意義上,文化并不簡單地是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問題,它象血脈一樣,熔鑄在總體性文明的各個層面中,以及人的內在規定性之中,自發地左右著人的各種生存活動?!盵5] 另一方面,它構成了社會運行的內在機理,從深層制約著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其他領域的發展?!拔覀兯斫獾奈幕菤v史地凝結成的、普遍的、相對穩定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樣法,它不是經濟和政治之外的一個獨立的存在領域,而是內在于政治、經濟和人的一切活動之中的內在的機理或活動圖式。”[5]從微觀層面看,人的生存方式包含這樣三個方面的內容:在人與自然的對象化活動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現為一定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在人與人的對象化活動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現為一定的交往方式;在人與精神產品的對象化活動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現為一定的思維方式。即“文化就是在個體的生命活動中昭示出來的相對穩定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6]
上述理解涵蓋了文化發生和發展意義上的內容。發生是指文化是人的文化,發展是指文化是動態的,與人的生存方式的變遷是一致的,是超自然的,超個體的整體的過程。本文認定文化哲學意義上對文化的界定,即文化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包括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交往方式及人的思維方式。
二、文化哲學意義上“市民社會”指稱現代人自由自覺的生存方式
“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術語,在不同歷史時期,涵義不盡相同。其源頭不僅可追溯到西塞羅時代的羅馬國家的思想,而且可以上溯至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關于“公民”和城邦生活的政治學說中。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市民社會是指政治共同體或城邦國家,具體來說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個合法界定的法律體系之下結成的倫理——政治共同體”,[7]即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是等同的。
18世紀中后期是市民社會從傳統含義轉變成現代含義的重要時期。與傳統市民社會概念不同,哲學家們開始用“政治國家”指稱社會的政治和法律關系,而把“市民社會”用以指稱人們的經濟交往、財產關系等非政治性的社會生活。市民社會含義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傳統的與政治國家重合演變成為與政治國家相分離的概念,使市民社會概念具有了經濟內容。這種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概念主要是由黑格爾提出并由馬克思加以完善的。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個人和私利的戰場,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同樣,市民社會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物沖突的舞臺?!盵8]馬克思贊同黑格爾關于國家同社會相分離及市民社會的經濟本質的見解,與黑格爾不同的是,黑格爾認為國家高于市民社會,決定市民社會,是市民社會的基礎,馬克思恰恰相反,認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馬克思指出:“市民社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上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盵9]
如果說在馬克思、黑格爾那里,市民社會理論指向社會的商品、經濟活動領域,那么,在當代西方社會,市民社會的研究視角則指向了文化領域。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葛蘭西和德國學者哈貝馬斯以及美國政治學家柯亨和阿拉托等人。葛蘭西對“市民社會”概念內涵的揭示,既不同于黑格爾的市民社會,也不同于馬克思具有經濟基礎意義的市民社會,而是指稱上層建筑范疇。哈貝馬斯總體上是在葛蘭西所開創的當代市民社會理念中來討論市民社會問題的,他非常注重市民社會的“文化”意義,但哈貝馬斯與葛蘭西市民社會概念之間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在:葛蘭西把市民社會定義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部分,而哈貝馬斯則認為市民社會是獨立于政治國家的領域,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后者的對立力量;葛蘭西偏重于對意識形態的討論,而哈貝馬斯則非常重視市民社會中生活世界的探討。
本文基于上述從文化哲學的視角把文化理解為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傾向于從文化哲學的意義上規約市民社會的文化內涵:即市民社會是個體與類存在統一的中介,是在契約關系基礎上,以自愿為前提、以自治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機制的統一體。它既包括人們進行經濟活動、文化活動、社會活動的私域,同時還包括人們進行議政參政活動的公域,而所有這些活動的核心是文化問題,即人的生存方式問題,亦即現代人以什么樣的方式從事日常生產活動、消費活動、交往活動和思維活動。即市民社會既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社會形態,也不是指具體的某一種社會結構,而是指與市場經濟相伴生,完全區別于傳統農業社會的現代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存方式或行為模式。具體表現為充分體現人的個體主體意識、自主意識、創造意識以及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的一種有效的生產方式、科學的消費理念、平等的交往觀念以及理性自覺的思維方式。我們之所以這樣界定市民社會的文化內涵,原因主要在于:市民社會本身內蘊著現代人的自覺的生存方式。
因為,“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總是特定時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導地位的生存模式,它通?;蛞宰园l的文化模式或以自覺的文化精神的方式存在?!盵1]因此,下面從不同歷史階段文化表現出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上對市民社會內蘊著現代人的自覺的生存方式作深入地理解。
原始社會,日常生活涵蓋了遠古先民的全部生活與活動領域,與之相應的原始文化具有強烈的自在性和自然性。由于社會分工剛剛起步,文化主體的創造性活動無法從直觀的感性活動中解放出來,文化缺乏內在的能動性和對外界的適應性,人的基本生存缺乏安全感。
傳統農業社會,日常生活的自然主義色彩和自在性、重復性、封閉性特征十分明顯,由此產生出重倫理輕科學、重經驗模仿輕理性思維、重品德輕創造才能的行為定勢。這些植根于農業文明的文化精神塑造著人們自在自發的生存模式。
在工業文明條件下,由于勞動者從對土地的過度依附中解放出來,這樣,使文化主體的創造性活動獲得了極大的解放,人們打破了傳統的封閉的日常交往閾限,基于天然情感和血緣關系的日常交往開始降為從屬的、私人活動領域,而非日常交往開始得以確立和發展,交往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大。支撐著工業文明的兩大主導精神即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極大地改變了人的生存方式,把人從自在自發的生存狀態提升到自由自覺和創造性的生存狀態,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生存方式就是市民社會的生存方式。
總之,我們對市民社會文化內涵的揭示使我們看到,人的生存方式是內蘊于市民社會之中的,是市民社會文化內涵題中應有之意,今天突出強調市民社會生存方式層面的意蘊,對于全面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三、市民社會與現代化之內在關聯
從理論和實踐角度上看,市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與現代化建設密切相關。市民社會的生成、現代人生存方式的確立是現代化的核心所在、關鍵所在。實現現代化必須重塑人的生存方式。
(一)“現代化”的核心內涵
“現代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化”是指在人類發展變遷的過程中呈現出的對時代的適應性和不斷向前發展的總趨勢。如果拋開工業時代的特征,“現代化”可以解釋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個人在其生活方式,精神與物質的,能適應時代環境,以增進其福利所作的努力與所獲的成果。”狹義的“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急劇變革,它使工業文明滲透到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相應的變化,是整個社會的變革?!吧鐣F代化是一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工業化為紐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題,涉及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組織管理、生活方式、人類活動空間等領域的革命性、全球性、長期性和整體性的發展與變遷的過程?!盵12]
我們認為,“現代化”即是指我們正在經歷的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轉型和協調發展的過程?,F代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至少應該包括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現代化,而在本質意義上,現代化的深層內涵是人的現代化,也可以說是人的文化的現代化,而“文化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覺地構建起來的人的形象。”因此,可以說,現代化在本質意義上主要是指人的生存方式的現┐化。
總之,從現代化的內涵分析中,我們了解到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政治的現代化,其核心是人的生存方式的現代化,市民社會集中蘊含和體現的人的生存方式就是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市民社會構成了現代化的基礎。
(二)市民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市民社會是現代化的基礎或重要支撐,沒有市民社會的支撐,現代化缺乏堅實的根基和強大的后續力。
在傳統農業文明時期,人類生活在自然經濟條件之中,自然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自在自發性,人們生活在自在自發的日常生活世界,絕大多數人終生被封閉在家庭與天然共同體之中,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衣食住行、飲食男女、生兒育女這種自在的、重復性的日常生活之中,憑著自發地融進血脈之中的傳統、風俗、習慣、經驗、天然感情、血緣等自在的文化基因而自在地生存。
農業文明塑造著人們自在自發的生存模式。在農業文明條件下精神生產領域相對不發達,絕大多數人不能參與精神創造活動,人們終生停留在日常觀念世界之中,憑借著重復性的和自在的日常思維而自發地生存。農業文明條件下,人的這種生存方式極大地阻礙了人的自覺性的生成、創造性的發揮,從而阻滯了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現代化的實現,現代化也就無從談起。
市民社會是與工業革命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在工業文明條件下,以社會化大生產、政治、經濟、社會管理等為內涵的社會活動領域和以科學、藝術、哲學等為主要形態的精神生產領域飛速發展。以契約性、平等性、競爭性為主要特征的市場經濟,激發了人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為依托的科學技術理性形成一種超越狹隘經驗主義的、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以可計算和數量化為特征的科學思維、決策模式以及行為模式,成為現代人的根本素質。而以人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性為核心的人本精神是支撐現代工業文明的另一主導精神,它所強調的是主體的參與精神、批判意識、創造性和自由自律的本質特征,這正是置身于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中的主體所應具備的基本┧刂省
生產和消費層面,現代工業文化以高度分工與協作的社會化大生產為主要生產手段,以商品經濟為主要經濟形式,個體生產融入廣泛的社會化生產之中。由于分工與協作程度提高,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有機結合,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加之科技在生產諸環節的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
交往層面,在現代工業文明條件下,人們打破了傳統的封閉的日常交往閾限,交往的空間越來越大。由于分工的精細化,交往范圍跨越了血緣、地緣的天然界限,非日常交往成為主要的交往形式,平等、互利、合作的觀念取代了宗法等級觀念,契約原則成為重要的交往準則。
精神層面,支撐著工業文明的兩大主導精神即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極大地改變了人的生存方式,把人從自在自發的生存狀態提升到自由自覺的和創造性的生存狀態,逐步培養起非日常生活主體的創造性和主體精神。
綜上,市民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如果沒有市民社會的支撐,現代化建設會缺乏堅實的根基和強大的后續力,因此,從根本上改變人的生存理念,重塑人的生存方式是全面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衣俊卿.文化哲學-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交匯處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
[2] 莊錫昌.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100.
[3] A.N.阿爾諾里多夫,E.N.阿努弗里耶夫,C.H.阿爾塔諾夫斯基.馬克思列寧主義文化理論[M].莫斯科政治出版社,1984:16.
[4] 文化學辭典[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88:755.
[5] 衣俊卿.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3,92.
[6] 王國有.生活世界內在關聯中的文化歷程[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2(2):67.
[7] JEAN L.COHEN.Andrew AratoCivil Society andPolitical Theory[M].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92:84.
[8]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09.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42.
[10] 陳勤.中國現代化史綱(上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