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志建 楊 瑩
到古城西安觀光,不去“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是一個遺憾。位于西安市南郊的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648年),時年太子李治(即唐高宗)為追報亡母長孫皇后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故稱“大慈恩寺”。大慈恩寺院內,有著名的大慈恩寺塔,也就是馳名中外的西安大雁塔。大雁塔修建于唐永微三年(公元652年),由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親自挑擔、運土、搬磚并監造而成,塔內安置玄奘自西域帶回的佛經、佛像、合利等,于是形成了“因寺而有塔,因塔而榮寺”的格局。這一塔一寺又因其特有的佛教文化現象使古都西安熠熠生輝。
首任住持玄奘親自操持修建了大雁塔
大慈恩寺的首任寺院住持是玄奘法師。祖籍河南郾師的玄奘法師俗姓陳,名神,生于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少時苦讀佛經,十一歲熟習《法華》《維摩》,此后窮盡各家學說,又千里迢迢赴印度求法,因學術成就非凡,精通經、律、論三藏三學,被譽為“三藏法師”,于是有了另一個名字“唐三藏”。
玄奘以其17年、130國的親身經歷,留下的游記文學和歷史地理巨著《大唐西域記》,為世界研究東方史地之學提供了重要依據。以《大唐西域記》為藍本,派生的《西游記》神話作品,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使唐三藏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但真正的玄奘和影視里的唐三藏是大相徑庭的,玄奘是我國唐代著名的佛學家、思想家、旅行家和翻譯家,唐太宗李世民稱玄奘為“法門之領袖”;清末改革家梁啟超譽玄奘為“千古一人”;近代文學泰斗魯迅頌玄奘是“民族的脊梁”;印度大小乘佛教徒一致推崇玄奘為“大乘天”和“解脫天”。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玄奘的精神,他善于學習,勇于開拓,早年就參學全國,參訪名師名派,并不遠萬里,歷盡艱辛,奠定了新唯識學的理論基礎,建立了中國佛教的法相宗。他百折不撓,涉及了荒涼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了終年積雪的帕米爾高原,遇劫而不驚,知難而勇進,成為中外佛教、文化、科技知識的傳播者和友誼使者,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玄奘虔虔不懈,攀登學術高峰,回國后在17年6個月中譯出佛經75部1335卷,平均五日譯出一卷,可謂嘔心瀝血。他所譯佛經占唐代譯經的一半以上,并在佛教哲學、因明學、梵文翻譯、歷史、地理、民俗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和雁塔佛教文化的核心。
唐貞觀十年受太子李治親點,玄奘法師由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升座擔任首任寺院住持,并親自操持修建了大雁塔,從而使大慈恩寺成為舉世聞名的佛教寺院、中國佛教法相宗(亦稱唯識宗、慈恩宗、瑜伽宗)的祖庭。
現任主持增勤使雁塔成國家4A級旅游點
如果說,玄奘法師用自己畢生的心血奠定了雁塔文化的基礎和大慈恩寺的偉業與輝煌,那么,大慈恩寺的歷代高僧窺基、慧治、智周、圓測等則使其成就與學說不斷完善而弘揚。在1400余年的漫漫歲月里,大慈恩寺隨著社會的動蕩而潮起潮落,進入新世紀,社會的進步與良好的環境,為寺院的保護與佛教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條件,雁塔佛教文化正在發揚光大。
大慈恩寺現任方丈增勤,2000年11月21日升座,是目前國內重點寺院中比較年輕的方丈。增勤年少時深感佛典博大精深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26歲那年投身西安大興善寺,拜師于慧南方丈。1995年9月,因大慈恩寺需要,增勤由大興善寺監院調任大慈恩寺監院。
增勤調任大慈恩寺任監院時,大慈恩寺因歷史原因已40年沒有方丈,寺內雜草叢生,管理混亂,發展緩慢。他到任后深入僧人、職工中了解情況,從管理人手,調研制定了20余項切實可行的管理規章制度,徹底恢復了叢林制度,使全寺威儀肅整,法相莊嚴,課誦梵音嘹亮,并投資14萬元建設了圖書館,采取培訓、集訓和組織微機、旅游質量管理等專題學習等手法,從提高僧人文化、內功人手,有效地提高了大慈恩寺的文化品位。在增勤的倡導下,大慈恩寺近年來分別投資數百萬元在4個貧困縣修建了扶貧學校。
在大慈恩寺,增勤潛心佛法,在做好自身建設的同時,關心社會公益事業。在發揚光大佛教文化與寺院的發展中,他全力以赴,近年來帶領全體僧人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
2000年11月,由增勤法師監造的玄奘三藏院,在太慈恩寺大雁塔北側落成。玄奘三藏院總投資4100萬元,占地11300平方米,規模宏大,設計情景交融,呈殿堂式建筑群落,是大慈恩寺繼明清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營建工程。在整個建設過程中,增勤堅持以完美的設計,理想的選材,高標準地完成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壯舉。
玄奘三藏院的落成,使大慈恩寺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雁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它的落成為玄奘法師頂骨合利迎請奠定了基礎。經增勤法師多方努力,在中央、省市各級領導關懷下,2000年11月21日,在紀念玄奘法師誕辰1400周年之際,大慈恩寺從南京靈谷寺迎請的玄奘法師頂骨合利安奉在玄奘三藏院大遍覺堂內。一代法師的英靈,在闊別1300多年之后,又回到了他嘔心瀝血的譯經故地。
在加強寺院建設的基礎上,增勤法師致力于佛教文化建設,成立了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由大慈恩寺出資數千萬元建設了佛教文化研究中心,開展學術研究、學術交流,聯系組織全國佛學研究的著名學者為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學科帶頭人,定期進行學術講座,今年十月將舉辦“長安佛教國際學術”討論會。屆時將有數百位國內外學者云集西安,共同研討佛教文化。大慈恩寺這個盛唐時期的皇家寺院,正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在弘揚佛教文化,光大玄奘精神,努力服務社會。
西部佛教文化的不朽之作——雁塔
步入大慈恩寺,在威儀莊嚴與肅穆中讓人感到震撼,雁塔佛教文化、文物古跡與旅游觀光三者美好的融合,讓人聯想頗多。在七層雁塔面前佇立良久,似乎能看到玄奘那辛勞的譯經身影,在大雄寶殿前上一炷香,縈繞的香煙在奇樹龍爪槐前飄散,那盤繞的龍狀枝葉,似乎要騰空而起;在三藏院中,那莊嚴凝重的氛圍,豐富多姿的立體輪廓,古樸典雅的風格,讓人肅然起敬,似乎玄奘正端坐其中。
自大慈恩寺建院到雁塔落成,歷代詩人登臨題詠者不絕,流傳至今的不下50余首,上官婉兒、宋之問、杜甫、歐陽詹、高適、岑參等比比皆是,文人墨客的塔詠,使大雁塔又多出許多壯麗詩章和神秘的傳說。
佛教文化是西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玄奘法師奠基的雁塔文化是西部文化的瑰寶之一。近年來,這一獨有的雁塔佛教文化日益受到世人關注,已成為西部文化資源中的一個亮點。
雁塔文化具有幾個鮮明的特點:以玄裝為代表的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立與發展;以大雁塔為核心的文物古跡的保護與開發;以佛教文化為資源的旅游業的興盛。
近年來,大雁塔春潮涌動,游人不息,年接待游客已達百萬之多,意大利總統、印度總統、泰國僧王等國家領導人參觀后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大慈恩寺,正以其獨到的宗教、文物和旅游優勢走向世界。
雁塔,西部一道耀眼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