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鑒

棗莊市位于山東省最南端,現轄市中、薛城、山亭、峰城、臺兒莊5區和滕州市,總面積4563km2,總人口372萬。棗莊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 工業結構主要以煤炭、建材、煤化工、機械制造等產業為主。其中煤炭年產量3000余萬t,水泥4000余萬t,分別在全省排第二、第一位。目前,棗莊的煤炭工業主要分為棗礦集團公司和地方煤礦兩大部分,其中地方煤礦42處,核定生產能力1017萬t。2007年,全市共生產原煤3281萬t,其中地方煤礦生產原煤1017萬t。
棗莊在安全生產監管方面曾有過慘痛的教訓。2003年之前,幾乎每年都有生產安全死亡事故發生。特別是2003年,滕州市木石煤礦“7·26”透水事故,一次死亡35人。事故發生后,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從血的教訓中認識到了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性。市政府連續10年下發的每年的1號文件都是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市委、市政府每年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研究安全生產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年多次到煤礦召開現場會議,安排部署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分管市長每個月都要下井進行安全檢查,形成了全市上下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的整體合力。
近年來棗莊煤礦安全生產成效明顯,地方煤礦連續5年沒有發生3人以上死亡事故。5年共發生安全生產事故9起、死亡9人,平均年死亡1.8人,與1973~2003年30年間平均年死亡40.7人相比,平均每年減少死亡39人;5年間平均百萬噸死亡率為0.15,創下煤礦安全生產歷史最好水平。但由于一些煤礦經過多年的開采,相繼進入衰老期,存在生產設備老化、地質情況復雜等問題,抵御事故災害的能力不強。安全生產措施稍有疏漏,仍有可能發生重特大事故。
構建網絡健全監管
為了穩定安全生產局面,避免事故發生,棗莊市在機構建設方面做了3件實事。
加強監管機構建設。在全省率先把安監局列為政府組成部門,明確安監局的執法監管地位;保留并強化煤炭工業局的職能,按照百萬噸5人的標準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組建安全監察執法支隊和煤礦安全監察執法支隊,均列為副縣級全額事業單位,保證編制、職能、人員、經費“四到位”;各區(市)也成立了相應機構。全市80%以上鄉鎮建立監察中隊,在各行政村和企業普遍實行安全監察員制度。

建立健全“三級三線”監管網絡,完善了安全監管體系?!叭墶保矗簠^(市)政府、煤礦行業管理部門、煤礦自身的安全監管體系;“三線”,即:行政管理線、行業管理線、行政執法線。為充分發揮“三級三線”安全監管體系的作用,以煤炭管理部門為中心,創建了煤礦安全監察和技術管理2個網絡,成立了安全執法稽查大隊和煤礦安全技術管理服務中心?;榇箨犞饕遣婚g斷地開展安全巡查,督查隱患治理、煤礦關閉措施落實情況,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煤礦技術管理網負責對轄區煤礦的技術指導、論證,各項技術措施的審查,對礦井生產計劃審批、生產許可證年檢、干部職工培訓、圖紙資料的管理、對煤礦安全“會診”,排查事故隱患等具體工作。
實行駐礦安監站和安監員制度。棗莊市在全省率先在所有礦山設立安監站,平均每站選派4名監管人員,對作業現場實行24h不間斷巡查。全市200余名煤礦、非煤礦山駐礦安監人員由安監部門統一下派、統一發放工資,定期考核、定期輪換;同時,強化安監員的職責權限,安監員一旦發現緊急情況,有權在第一時間內停產撤人。由于安監員及時預警,峰城區石膏礦山于2002年和2007年重大險情前成功撤出400多人和100多人,避免了2起特別重大事故。
突出重點夯實基礎
優化礦井結構。多年來,棗莊市的地方煤炭工業以小煤礦為主,井架林立、星羅棋布、遍地開花、有水快流是棗莊市地方煤礦的特點。在鄉鎮煤礦整治前的1996年,共有鄉鎮煤礦147處,年產量720萬t,平均每個礦煤產量不足5萬t。由于地質條件復雜,事故隱患較大,造成事故頻發。針對這種情況,全市實施了“三個一批”?!瓣P閉一批”,即:在鄉鎮煤礦整頓中,關掉了79處小煤礦,削減原煤產量230多萬t?!罢弦慌?,即:對具有一定資源,與周邊煤礦相距較近、具有整合條件的煤礦,按照安全可靠、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統一利用、統一規劃、統一開采。共對11處煤礦進行了整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單個礦井的生產能力。目前全市沒有私人辦礦,滕州市、市中區已沒有鄉鎮煤礦,全市計劃在3年內全部淘汰陶棗、官橋煤田內的小煤礦?!鞍l展壯大一批”,即:提高煤炭生產準入門檻,規定凡新建礦井其生產能力不得小于30萬t。近年來,全市新建10余處30萬t/a以上礦井,新增生產能力300余萬t,其中30萬t/a以上礦井產量可占90%,目前全市地方煤礦單井平均產量近25萬t。

強化“雙基”建設。棗莊市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煤礦安全生產“雙基”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了“雙基”建設的目標和措施。市政府制定了雙基建設考核標準,成立了“雙基”建設工作考核小組,定期進行考核。堅持以點帶面,典型引路,于2004年5月開始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煤礦“雙基”安全管理規范化建設活動。每2個月選2~3處煤礦召開一次“雙基”建設現場會,書記、市長和分管市長、人大政協領導帶領各區(市)、各鄉鎮的主要負責同志和煤礦礦長,深入煤礦、井下現場觀摩、督導。目前,全市共投入“雙基”建設資金1.5億元,生產礦井全部達到“雙基”建設標準,從根本上提高了礦井的安全程度。
推行科技興安。棗莊市積極引導各煤礦企業加大安全技術投入,提高企業機械化、現代化安全監測和裝備水平。對15萬t以下的小煤礦,開展“五消滅一提高”活動(消滅木支護、消滅非標準軌道、消滅供電電源線路“T”接、消滅老舊雜設備、消滅落后生產能力、提高礦井安全生產裝備水平)。在大礦強力推行采掘機械化、支護鋼鐵化、提運自動化、監管信息化基礎上,部分礦井應用了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和井下“小靈通”通訊系統。投資5000余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覆蓋全市煤礦的安全生產數字化監控網絡,即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系統和數字化調度室,形成了覆蓋全市煤礦的安全生產數字化網絡。
抓好安全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棗莊市明文規定,市、區(市)辦煤礦礦長必須由取得中級以上職稱的人員擔任,每處礦井除配備總工程師外,在全省率先配備專管“一通三防”、防治水的副總工程師。兩年來,與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聯合分期分批對356名工程師和礦井管理人員進行了脫產培訓,對考核合格者頒發任職資格證,做到人員持證上崗。定期舉辦安全培訓班,2007年以來,培訓特種作業人員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8095人。
編輯呂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