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訥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位于青島南部,地處青島經濟發展的黃金海岸,為青島市政府所在地。市南區濱臨黃海,轄區面積30.01km2,東西距離12.7km,南北最寬處距離4.8km,戶籍人口約54萬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之成為青島市政治、旅游、文化、商貿、金融、科技中心。區內高樓林立,樓宇經濟發達,集中了總面積達334萬m2的高中檔寫字樓和青島市90%以上的高檔賓館、酒店,其中建筑面積5000m2以上的商務寫字樓就有105座。
據青島市市南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劉立德介紹,截止到2008年11月28日,全區共有2萬零47家工商注冊的企業(不含個體工商戶),包含了十幾個領域。在這些企業中,貿易、服務行業等第三產業所占比例非常大。據統計,近幾年市南區的第三產業經濟增加值已占到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86%以上。特殊的區位和經濟結構決定了市南區安全生產工作的特殊性,相對于青島其他區縣而言,市南區的安全生產工作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城區面積較小,但商場、酒店、歌舞廳等人員密集場所逐漸增多,人員活動范圍集中,給安全生產工作帶來極大隱患;第二,區內樓宇成群、人口密集,火災成為市南區安全生產工作中最大的隱患;第三,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南區建設步伐加快,一座座高檔寫字樓拔地而起,高樓大廈的崛起催生了一個新鮮職業——“蜘蛛人”,即高處作業人員。高處作業一直是安全監管的薄弱環節,經常處于無人監管、無序競爭的狀態,暴露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多,高處作業人員作業時墜落受傷乃至死亡事故時有發生。防止“蜘蛛人”高空墜落,也逐漸成為市南區安全生產監管的重點。
劉局長介紹說,市南區集中了青島市政府、火車站、商場、高檔賓館、寫字樓等核心建設,是青島的綜合服務中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將市南區定位為青島市核心區域。面積小攤子大,這給市南區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帶來很大壓力,安全監管任務十分繁重。

2004年,正是青島高速發展時期。這一年的12月份,劉立德走上了市南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的工作崗位。上任伊始,面臨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區內火災和高空墜落兩大事故隱患,令人不安的是它們都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大雪紛飛的季節,劉立德內心卻灼熱如火。面對安全生產的形勢,結合市南區安全監管的實際,劉立德帶領剛剛組建的安監局成員班子推出了“安全生產四個無縫隙”的工作思路——責任落實無縫隙,包括完善領導體系、責任體系及考核體系;事故防范無縫隙,包括要對日常隱患進行排查調處、對重點隱患實行部門聯動整改、對社會隱患舉報實行獎勵,建立實行各類應急救援機制;宣教培訓無縫隙,包括創建“安全社區”、組織“安全生產月”活動、開設巡回講壇、強化業務培訓等內容;基礎建設無縫隙,包括抓好組織隊伍建設、規范制度建設。
明確“無縫隙”的工作思路之后,市南區安監局決定從重點問題抓起,全力破解區內安全生產面臨的兩大難題——火災及高空墜落。
消防隱患 輿論監督
長久以來,市南區各類建筑集中建設,樓群密集,加上區域面積不大,使得消防隱患十分突出,成為市南區安全監管最先要解決的難題。圍繞消防安全,市南區安監局充分發揮綜合監管職能,主動與消防部門配合,長期組織開展“除隱患、保平安”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針對全區重點企業,如加油站、商場、酒店、洗浴中心等,開展不間斷的排查整治工作。同時,還組織開展各種宣傳、教育、培訓活動,提高人們的消防安全意識,著力提高市民火災防范、初起火災撲救和應急逃生能力。其中包括在全區開展以“治理隱患、防范事故”為主題的安全競賽活動;在青年和婦女中開展的“平安建功”活動;在黨員中開展的“黨員身邊無事故”主題實踐活動;開展消防箱進社區、滅火器進家庭、“溫馨提示”進千家萬戶活動;開展社區管理人員安全生產培訓活動,為合格者頒發《安全培訓合格證書》。
另外,在火災隱患排查整改、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市南區安監局還發揮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從2006年開始,市南區安監局與《青島晚報》等3家媒體合作,對外公布重點火災隱患企業,通過曝光的方式接受社會監督,并將每期企業整改的結果向社會公布。輿論監督極大地觸動了企業的神經,區內企業立即掀起了一場“安全生產自查自糾”的高潮。市南區江西路的一家加油站,由于企業性質特殊,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媒體公布火災隱患企業名單后,該單位變被動為主動,在市南區安監局的幫助下制定了《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并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援助知識和方法培訓。明確了單位職工在火災發生時的各自職責,特別是當可能危及到附近企業和居民時,有專人負責向鄰近居民、單位進行通告,并組織人員撤離。新進員工必須進行應急預案培訓和演練,其他員工每半年進行一次實戰演練,確保所有員工都具備一定的應急救災能力。江西路加油站的這些做法,獲得了國家級安全評價機構的資質認證,同時也為其他企業的防災減災提供了經驗。
“2008年9月發生的深圳舞王火災事故對我們觸動很大,市南區有很多類似的歌舞廳,也面臨著同樣的火災隱患。所以要以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故為教訓,抓好自身的隱患整治工作。防患于未然!”劉局長帶領市南區安監局與多部門聯合,對火災隱患排查、宣傳培訓工作常抓不懈。以2008年為例,共檢查企業(單位)3800家,發現并消除隱患841處,下發限期整改通知650份,對34家單位實施了停產停業的處罰,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區內的火災風險。
“蜘蛛人”有了“安全繩”
除了火災對市南區生產生活的威脅外,高樓林立的市南區還存在一個高危職業群體——高處作業人員,也叫做“蜘蛛人”。這些人進行樓房外墻清潔、粉刷噴涂、高處廣告、架設空調、燈具架設等施工作業。“蜘蛛人”是一項新興行業,國家和地方均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安全監管。由于職責不明,相關監管部門漏管現象時有發生。入業門檻低,也使該行業自興起以來一直處于無序競爭狀態,行業內部自身管理十分混亂。
據劉立德介紹,2006年以前,青島市共發生“蜘蛛人”高處墜落事故7起,其中市南區占了4起。“這是個責任”,劉局長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為切實加強對高處作業的安全監管,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無縫隙”監管體系,市南區安監局下大力氣、集中力量,在全區內開展了高處作業監管整治工作。
“我們首先要聯合。”劉局長態度很認真,“高處作業監管不是我們一個部門能夠做到的,必須與其他部門聯合執法。”于是,由市南區分管副區長牽頭,區安監局、建管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商市南分局、質監市南分局5部門聯合成立了“市南區高處作業安全監管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其中區安監局負責全面工作,包括組織協調、實施綜合監管和日常監管、檢查高處作業人員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督促作業企業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落實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及作業技能培訓等。其余部門各司其職,在各自專業領域內對高處作業實施監督檢查,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監管部門漏管問題得以解決。
領導小組成立后,沒有規范的監督標準的問題逐漸凸顯,他們就制訂了《高處作業行業規范標準》。標準以現行的法律、法規為依據,明確規定了高處作業人員必須經過安全技術培訓,取得相關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作業用具必須符合安全技術標準;企業必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為作業人員辦理工傷社會保險等內容。《高處作業行業規范標準》實施后,抬高了行業門檻,使一些不達標的企業相繼退出了市場,有效控制了無序競爭的混亂狀態,凈化了魚龍混雜的高處作業市場,保障了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
對于如何強化高處作業企業領導及從業者的安全意識,引起全社會對高處作業安全的關注,市南區安監局在制度建設方面進行創新。首先,于2006年在全國率先推行高處作業施工告知制度。該制度主要內容為:區內高處作業企業實施作業前,要先行到區安監局辦理告知手續;區安監局及時將施工信息通報相關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根據職能部門登記的相關信息,領導小組的各部門根據職能分工,展開多方位的全程監督。
同時,推行高處作業安全生產承諾制度。高處作業企業接受工作后,首先要向發包單位和區安監局簽訂安全生產承諾書,擔保安全施工并明確發生意外事故后的責任主體,以確保安全監管工作到位。
除此之外,市南區安監局還進一步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制度。以社區地域為基本網格管理單元,明確網格管理人員對區域內管理目標和安全監管責任,建立健全高處作業月報和作業企業臺賬制度,要求街道安辦每月對區內高處作業企業的名稱、地址、負責人、聯系電話、人員、設備等內容進行一次登記。目前,市南區已為區內的20家高處作業企業建立了臺賬,為實施動態監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系列措施的出臺,有效遏制了意外事故的發生,為高危的“蜘蛛人”系上了多條牢固的“安全繩”。自2006年底至今,市南區高處作業施工150余次,未發生一起高處墜落事故。
上任以來,劉立德局長帶領市南區安全生產監管局,肩挑“平安市南”的重任,牢牢控制住火災及高處墜落這兩大安全生產關鍵隱患,初步建立起相對順暢的安全生產工作機制。全區連續2年沒有發生重特大事故,為青島市的核心——市南區構筑了一扇安全屏障,從而保持了和諧穩定的區域環境,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編輯曉 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