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韓 穎

一個首都醫科大學畢業的專科醫生,一個在麻醉和危重癥患者救助方面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醫院管理者,現在又擔負起礦山醫療救護的重任。他就是煤炭總醫院副院長、國家安監總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副主任張斌。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做得怎么樣?
難以磨滅的記憶
2001年,張斌擔任煤炭總醫院的麻醉科主任兼辦公室主任。一次,他在醫院巡視時,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內蒙古海拉爾一個礦務局發生礦難,在醫院的安排下,張斌立即奔赴現場。到達現場后,他立刻投入到緊張的救援中。第一次在一線直面礦難事故,當穿過聚集在礦井口周圍等待消息的家屬時,已經做了將近20年醫生的張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和壓力。
張斌下去一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七豎八倒在地上的尸體,特別是那種人臨死前的恐懼表情,給了他很大的震撼。搜尋救治幸存者、開展現場醫療救護進行得非常順利,但在回京后,張斌的眼前總會浮現出遇難礦工痛苦的表情和家屬悲痛欲絕的場景。第一次礦難救援的經歷給張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對事故本身的震撼,更多的是面對死亡礦工時的無奈。“如果到得再早一點,也許有更多人可以得救。”當時一直回蕩在心中的話成為張斌走上礦山醫療救護道路的契機。
山西的礦難救援、陜西榆林的爆炸救援,隨著接觸礦山救援的時間越來越長,每年奔波于全國各地礦難事故現場的張斌接觸了各種類型的礦難救援,對創傷、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不全、危重病人有創監測和機械通氣治療均有了一線治療經驗。多年的一線救援經驗讓張斌很清楚,就算響應的時間再快,遠在北京的他們,也很難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建立一支離礦山最近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礦難事故現場的隊伍,才是礦山救援的關鍵。想要有效地減少礦難傷亡人數、降低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必須依靠更加嚴密的組織機構和規范的救援辦法。
張斌的這一觀點和國家建設應急救援體系的想法不謀而合,國家安監總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從2002年在煤炭總醫院掛牌成立開始,就一直著力組建省級分中心。截至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國家、省級和礦山企業三級應急救援指揮體系。
體制的健全和完善讓張斌有了更高的工作熱情,他用一年的時間了解了國內整個礦山醫療救援狀況、系統學習了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方法以及國外關于礦山救援的經驗,并用于實踐中。現在,身為國家安監總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副主任的張斌,更多的是以管理和組織全局的視角把握礦山醫療救護這項工作。通過張斌的總體組織實施,經過多年努力構建,礦山醫療救護中心把過去的煤炭礦山醫院重新組織起來,有代表性地建立起省級礦山醫療救護隊伍,這些隊伍又建立起了礦山醫院和井口衛生站一級的醫療救護體系,形成一個三級網絡結構,大大提高了遇險人員獲救的概率。目前大部分新建礦區的井口衛生站距離井口不足1000m,平時面向礦工及家屬開展醫療工作,一旦遇到礦難,救援人員就可以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張斌說,采用3級網絡救援建設的礦山救援中心響應速度大約在2min左右,到達現場的時間也控制在了8min,成為礦山救援的一線力量。
沖在防治“非典”一線
作為學科內的專家,常年在一線參與醫療救援的人,常常會給人不茍言笑、不善溝通的印象。但提起張斌,接觸過他的人卻都豎起了大拇指。別看他手術的時候嚴肅認真,但平時的待人接物卻非常平和,善于協調各方面的關系,有很高的管理水平。
2003年,“非典”突如其來,煤炭總醫院被列為北京市首批“非典”病人接納的定點醫院。來勢洶洶的“非典”讓每一個醫療工作者措手不及,尤其是在初期階段,防護物資不夠充裕。4月30日開始收治病人,煤炭總醫院能提供給醫護人員的防護設備卻只有衛生局最初供給的一批。等到5月1日一早,去院區巡視物資的張斌看到庫存后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原來防護設備的存量已經不足2天了,如果發放稍微松一點,這點存量連1天都不夠。如果第2天換班的醫護人員沒有防護服,就不能進污染區換班,已經在污染區的醫護人員就一個都出不來了。情況緊急,看到這種情況,張斌馬上找到北京市衛生局反映情況、籌措物資,同時,在所有人都談“非典”色變的時候,他堅持在病區,和所有在抗擊“非典”一線的醫護人員一起,頻繁地進入“非典”病房,查看物資供給情況,穩定一線醫護人員情緒。
經過張斌的多方籌措和努力,北京市衛生局終于答應每隔4天為他們提供一批物資。在這之后,隨著“非典”疫情被逐漸控制住,防護物資也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張斌一直懸著的心這才放下來。根據事后統計,在抗擊非典的最初階段,物資的匱乏使有的醫院因為防護設備不足導致換班的人進不去,在污染區的人出不來,但煤炭總醫院卻從沒出現這種情況。
在抗擊“非典”的工作中,作為首批“非典”醫院,煤炭總醫院共收治了181例“非典”病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沒有一個患者死亡,以高治愈率、低死亡率的醫療質量位居北京市醫療機構前列,實現了病人之間零交叉感染、全院職工零感染、對周圍環境零污染。為此,張斌榮獲了“北京市統戰系統抗擊非典先進個人”以及國家安監總局直屬機關“防治非典工作優秀黨員”的光榮稱號,這不僅是張斌作為一名專科醫生的榮譽,更是對他作為醫院領導者協調、監管能力的肯定。
沖在汶川地震救援一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正在青海省出差籌備全國礦山醫療救護工作會議的張斌立即通過電話與醫院主要領導取得聯系,申請進入災區一線進行醫療救援工作。煤炭總醫院考慮到張斌還需要處理青海會議的相關事宜,所以決定讓他率領第二批醫療救護隊伍進入四川。
雖然院領導已經做出了安排,但張斌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在青海省的工作,火速趕回了北京,籌備赴災區事宜。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災區獲救的人員越來越少,張斌更多地想到的是自己率領的醫療救援隊在災區應該如何發揮作用。憑借多年來礦山醫療救護和緊急救援積累的經驗,張斌明白最及時的搜救是在72h之內,一旦過了72h,獲救率大為降低,到了100h以上還能救出的人,必然是有特殊的條件。第二批醫療隊到達災區的時間預計是在5月19日,離地震發生已經過去了7天,再有生命存活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所以,在繼續搜尋幸存者的同時,張斌將醫療救援隊工作的重點放在防止大災過后可能發生的疫情以及為幸存群眾提供醫療救助這2個方面。為此,張斌特別挑選了內科、感染、疾病預防與控制、心理健康等專業的專家,并準備了除顫儀、簡易呼吸機、監護儀、骨傷夾板等救護物資準備奔赴災區。5月19日,張斌帶領總醫院第二批醫療救護隊一行12人,踏上了前往四川災區一線的征程。
到達成都后,張斌立即與四川省安監局的領導、煤炭總醫院第一批醫療隊的人取得了聯系,了解災情,請領醫療救援工作。當他得知位處深山區的金花鎮災情嚴重,余震頻發,救援難度大、危險多的時候,立即帶隊進入這一重災區。
在金花鎮,張斌最初的工作思路得到了事實的印證,雖然每天要走幾十千米的路去搜尋幸存者,卻始終一無所獲。而在災區疫情的防治方面,他們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率領第二批醫療救援隊對災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防疫工作,每天要徒步5余千米穿過隨時可能發生山體滑坡的山路,進村入戶開展巡診和衛生防疫工作。張斌率領醫護人員對飲用水進行了衛生檢查和消毒;協助解放軍和當地救災人員清理了房屋,對人和牲畜的尸體按照防疫要求進行了深度掩埋;選定合適的位置,建置專門的公共廁所,對污物每天由專人用藥水、白灰進行噴灑,防止飲用水污染。
張斌率領的醫療救護隊在金花鎮救治傷員和為百姓看病達5000多例,并在金花鎮大部分村落進行防疫工作,救援隊伍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看到救援人員的吃住都非常艱苦,老百姓就自發地送來了從廢墟中刨出來的臘肉。等災區情況穩定要撤離的時候,災區群眾和當地政府的官員都依依不舍地送行。
張斌從業25年,親歷了“非典”、抗震救災,參加了眾多礦山救援工作,他始終覺得這是他最好的選擇。他總說自己和普通醫護人員一樣,對于病人有一種自然的使命感,特殊時期如此,平常亦如此。但身為煤炭總醫院的副院長、礦山醫療救護中心副主任,張斌也有自己不同于普通基層醫生的想法,他說:“技術是醫生的根本,但隨著醫生技術的提高,管理也要跟上去,這才能使醫生的技術有更大的發揮平臺,形成良性循環。”
張斌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更多地學習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識,將醫院傳統的管理模式與現代的管理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質量和安全兩方面深化,將煤炭總醫院建設成為一個高水平的醫院。同時,在礦山醫療救護方面,張斌也希望能夠探索出更好地構建各省市礦山醫療救護隊伍聯動機制的方法,使礦山救援更迅捷、更有效。
張斌相信,隨著應急救援體系被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礦山救援這項工作將更加廣泛、深入,真正成為減少礦難傷亡人數、保護礦工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在未來的發展中,張斌更是懷著和礦山醫療救護中心、煤炭總醫院一起發展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致力于醫療救護事業。
編輯林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