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月
一個掉下來的蘋果,砸出來一個地心力學說;挨蜜蜂螫一口,卻發明了治療風濕和神經痛的蜂針療法;一枚小小的圖章,引發的卻是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革新……幾乎無一例外,發明從來就不是啥了不得的大事情。
女性衛生棉條與消毒棉紗
美國人哈斯是位醫生。他除了行醫、享受天倫之樂,還十二分地熱衷于發明創造。
好幾次,他聽到太太在抱怨自己身為女人,有著和男人不同的種種不便,尤其是每月來紅的那幾天。他從生理醫學的角度分析了妻子在那些特殊日子里的感受,意識到她的不快樂,并非完全緣于生理現象,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婦女用品的不纖巧不靈活而不能隨心所欲……深愛著妻子的哈斯決心解除妻子的苦惱。
第二天,他在給病人做外科手術的時候,因為病人出血多,助理醫生和護士不斷地用消毒棉和紗布吸收刀口出血。仿若有靈光一現:“來紅的那幾天,我能不能讓太太也試用一下?”一連幾天,哈斯醫生躲在實驗室里,他將壓縮的醫用藥棉制造出長短適中的棉條,用一根棉線貫穿縫在棉條當中,并用紙管當導管
1933年,這種女性內用棉條,獲得了發明專利,并被一百多個國家的婦女接受。
叩診與酒桶
十八世紀,奧地利有位醫生給一名患者看病,因為查不出病因,患者最后不治而亡。解剖尸體后才發現:死者胸腔已經化膿,積滿膿水。
滿懷歉疚的醫生回到家里的時候,他做醫生的父親正在用手指關節叩擊酒桶。他當然清楚,經驗豐富的父親這是在估量酒桶里的酒有多少。于是他想,人的胸腔就像一個酒桶,醫生能不能用手叩擊,根據聲音不同作出診斷呢?
于是,這位醫生沿著這一思路開始了他的研究工作。他先是以自己的身體做實驗,爾后又以妻子的身體做實驗,叩擊各個部位,仔細聆聽不同的聲音。他認識到,由于身體各部位的質地、密度及其內部器官中所含的氣體和液體量的不同,發出的聲音和局部抗阻力也不同。如果某一器官處于病態,那么,叩擊這一部位所傳出的聲音或所表現出的局部抗阻力就會異常。借此診斷疾病,也就有了依據。
奧地利這位醫生發明的叩診方法,不僅使他個人在醫療事業上名噪一時,更為當時內科疾病的治療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影響極其深遠。
蓄電池與煙灰
20世紀30年代末,電池的使用時間很短。輸出的電流也極不穩定。美國發明家伯特·亞當斯決心改變這種狀況。
開始,為了消除這些弊端,他只用水作介質,用鎂作陽極,用氯化銅作陰極。可惜產生的電流太微弱,不能使小小的電流表上的指針作出大的擺動。
未能成功的亞當斯仍執著地實驗著。他坐在家里的舊椅子里,嘴里叼著煙卷,煙灰不斷地落在地上。此時的他,心思全在坩鍋里,熔化的金屬冒著火焰。又一鍋氯化銅要煉好了,可就在這時,亞當斯手中煙卷長長的煙灰落到了坩鍋里。亞當斯心想這下壞事了,只得無可奈何地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做了電極,并把它裝到撿來的嬰兒罐頭盒里。意想不到的是,當他把自己的土電池加上水,接通電流表后,電流表的指針猛然間跳了起來,盼望已久的大電流終于出現了。
從此以后,亞當斯在合金中加入各種含碳物質進行試驗,包括木炭、煤塊,甚至食用糖。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種僅僅加水就能長期使用且輸出電流穩定的電池終于問世。
電影放映機與縫紉機
19世紀末,許多人都在研究制造一種能使銀幕人物活動的電影機。然而,他們卻被一個關鍵技術難住了:放電影時,影片并不能像傳送帶那樣不停地經過放映機的片門。如果讓影片不停地經過片門,銀幕上的映象又會亂成一片。
要清除這種混亂,就必須讓影片做一動一停的間歇運動。怎樣解決這個技術難關呢?法國科學家盧米埃爾兄弟苦苦思索著,他們進行了無數次試驗,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一天深夜,毫無睡意的弟弟路易·盧米埃爾在無所事事地擺弄房間里的縫紉機。可就在他踩動縫紉機的一瞬間,他突然發現,其實縫紉機縫衣服時,衣料在做一動一停的間歇運動,這和放映電影時一動一停的運動要求是一樣的!于是,他一邊連夜動手設計活動電影機的草圖,一邊興奮地對早起的哥哥講述電影機的放映原理:“問題的關鍵在于,要依靠一個作用類似于縫紉機上的壓腳那樣的機械運動來拉動片帶,當這個牽引機件再次上升的時候,尖爪便在下端退出洞孔,而使片帶靜止不動。”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用新研制的電影機在巴黎首次公開放映電影,一舉獲得成功。這一天,被電影史家公認為世界電影放映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