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然
蘇莉曼成功產下八胞胎,舉世轟動。她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她上一次同樣用人工受精的方法生下了六胞胎,加上這8個,幾年時間她就有了14個孩子,照顧好他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些對生殖科學感興趣的人不斷向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問咨詢,人類的生殖潛能是否被忽視了,我們是否應重新審視我們現有的結論。
據說一位非洲婦女曾一次產下13個嬰兒,遺憾的是他們先后夭折了。有專家表示蘇莉曼創造的記錄具有偶然性,短期內是很難有人能夠打破的。從理論上講,只要有足夠多的卵子,一個健康的女性就能孕育8個或更多的孩子,但是不能保證成活率,原因是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說,這種危險做法是不應該提倡的。蘇莉曼臨產前被醫生數次告知危及生命,她甚至恐懼到產生背井離鄉的念頭。
眾所周知,這種“人工多胞胎”必須使用促排卵藥物,從而促使卵巢在同一個排卵周期內同時成熟多個卵子。醫生會采集這些同時排出的卵子,進行體外受精。卵巢每個月如果只排出一個卵子,則較之每月排出多個卵子來說,單卵的卵母細胞質量應該是最佳的。因此,從生理學角度說,每次排出的卵子數越少,卵子的質量越高。而只有高質量的卵子才能獲得高質量的受精卵子和高質量的胚胎。據此推斷,無論從女性健康和胎兒健康角度,多胞胎對兩者都是不利的。
當然,決定人類生育極限除此之外,還有遺傳進化的因素。故此,專家學者們的答復卻是空前的一致與堅定:人類的生育不僅是有極限的,而且,決定這個極限的是懸在那里卻誰也看不見的進化之手。
首先是能量學原理決定著生物的生殖狀況。人類必須是在生存無憂的前提下,才可能完成生殖,總是處于食不果腹,隨時可能成為別人獵物的情形下,奢談生育顯然是不現實的。生育雖說是本能,但它無疑是在“生存”的第一本能實現后才可考慮兌現的,而且一定要在自己能量允許的范圍內。
如果是雌性動物她就更有理由慎重行事。雄性付出的只是沖動和一點精子,而懷孕、哺乳以及把孩子撫養到能夠獨立生活,多數情況下都由母親承擔,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她們生育的數量與間隔。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一個物種的雌性有各種方式來分配自己的能量、成功撫育后代。她可以一次產下較多的幼崽,同時盡可能頻繁地生育。對這類雌性來講,繁育是條流水線,每個幼崽的成本都不高。但是她們不能保證它們都能活到成年,一般情況下收獲一半的成活率,她們就心滿意足了。另外,比較高級的雌性哺乳動物選擇另一個極端,一次只生一兩個孩子,并且等待很長一段時間,看這次的投入是否能取得良好的回報。
顯然,人類就是屬于繁衍速度較慢的,是進化使然,完全不受人類的意志好惡所決定。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出生過程是最艱難的,原因是人類嬰兒的頭顱之大是任何其他哺乳動物都無法比擬的。除了增加生產的困難外,天生的大腦袋并不能使我們很快獨立生活。剛出生的嬰兒神經發育并不完善。他不會抓、不會坐、不會自己吃東西,更不會躲避危險。所以,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依靠父母時間最長才得以生存的生物,差不多是自己生命1/4的時間,假如讀到碩士、博士,還靠父母資助,那就更長了。
正是這種體力和財力的巨大付出,限制了人類生育的數量。雖然你可能會說,財力的付出是近些年的事情,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家庭平均可是3.7個孩子的啊!但是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經過近4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民眾深切感受到孩子多的痛苦與無奈,集中精力和財力,少生精養,為孩子能有美好未來的主流思想,已然深入人心,并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這不僅會對我們未來的生育觀和家庭觀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在人類的進化史上也流下一定的烙印。
殊不知,正是因為我們的孩子需要如此多的照料,物競天擇決定了父親如果希望自己的基因傳播下去,就必須盡職盡責,改掉拈花惹草的壞毛病,與一位心儀的女性組成家庭,并為他們的衣食奔波勞碌。人類家庭演變為目前的形式,并不是由男人和女人彼此作出的承諾決定的,在某種程度上它就是孩子依賴性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