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雨
圣誕將到,爸爸說:“嘿,我們請一些朋友來家里吃飯,共度平安夜。”我聽了就開始流汗。我不喜歡請人來家里吃飯,也不喜歡參加宴會。我從小就很害羞,宴會把做飯、閑談和發表公眾講話這些我害怕的、厭惡的或者不擅長的事情都連在一起了。
當我猶猶豫豫地講出我的憂慮時,爸爸說:“你怕發表公眾講話?我要請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你會喜歡跟他們說話的。”
“我是喜歡跟他們說話,但只是一個一個地單獨說,不是同時對他們那么多人說。就算是很小型的宴會,也要和所有人講話的哦。”我反駁道。其實,不只是我,很多人把對公眾說話當成他們一生中最害怕的事情。
>>為什么害羞是個問題?
我過去曾經想不通,為什么我必須克服害羞呢?和很多害羞的人一樣,我的外向性格測試沒有及格,測試的題目多是問答題,比如:社會交往使你精力充沛還是讓你筋疲力盡?從一個鬧哄哄的聚會上回到家,你是興猶未盡還是為你在聚會上所說的傻話和所做的傻事耿耿于懷?
專家們認為,害羞的人往往多愁善感,善于傾聽,喜歡觀察別人的行動。害羞的人喜歡獨處,這可能是很積極的一面:毫無疑問,如果愛因斯坦是個“聚會動物”,他就不可能長時間地在家里搞他的研究,更不可能為科學作出那么大的貢獻。但我能因為這些特例就為我的害羞的性格而高興嗎?就有理由保持害羞的性格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害羞是社交的障礙,而社交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印地安那東南大學害羞研究學會的卡杜茲博士說:“社交能力不夠好的人往往不如社交能力好的人健康,情緒也不如社交能力好的人穩定。”
另外,研究者還發現,害羞往往跟情緒沮喪、心血管病和壽命縮短相關。嚇人吧?別以為害羞只讓你手心出汗、心跳加快。
>>天性和養成
早就有專家說,就如藍眼睛和棕色頭發會遺傳一樣,害羞也有遺傳的因素。到現在終于找到科學依據了:2008年3月,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精神科的研究者發現了一種與孩子的害羞和父親的內向相關的基因。
然而,專家們說,天性是可以掩蓋的,害羞是可以克服的。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杰洛姆·凱根和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家卡爾·E·施瓦茲曾對一組年齡從2歲到成人之間的人進行跟蹤研究,發現他們當中有一半人最終克服了畏首畏尾、縮手縮腳的習慣。施瓦茲博士說:“養育方法、環境、社會交往的機會等方面的改變都可以使原本害羞的孩子慢慢地克服害羞心理。”
施瓦茲博士對以前害羞的人們進行腦部掃描,發現他們的腦部構造并沒有改變,他們只是學會了社交技能和各種應付機制。當這些人面對陌生的人臉時,腦垂體仍然會分泌導致害怕和想逃走的荷爾蒙。凱根博士說:“如果你天生是個害羞的人,你想變得外向可能很難,但你可以向害羞和外向的中間狀態靠攏。”
>>怎樣變得不那么害羞
卡杜茲給所有害羞的人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不要太去注意自己的感覺。他說:“害羞的人太過關注自己了。”我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卻沒想到別人也許跟我們一樣沒有安全感。卡杜茲博士建議害羞的人多關注別人,這樣害羞就再也不能控制他們了。
在爸爸的開導下,那個晚上我意識到了晚宴的主角不是我,而是我的客人們。我知道,我不必表現得完美,我只要表現出善良就足夠了。那個平安夜,我盡我的能力對客廳作了一翻裝飾,并做出一桌好菜,席間我盡力讓客人感到像在他們家一樣。當客人們離去時,他們覺得跟我們一起過平安夜很快樂。能夠招待好他們,我自己感到比他們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