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忠
“現在經濟狀況太糟了,我最好還是別在這個時候創業。”這是當前一種流行的說辭。
似乎也是一種流行的謬誤。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世界經濟出現大衰退的時候,正是微軟和蘋果相繼創立的時候。1998年國內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也是新浪、騰迅和阿里巴巴起步的時候,現在它們都已經成為行業的“巨無霸”。
邏輯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講通。如果你只是緊盯著眼前關上的門,那么你就看不到背后開啟的窗。
不景氣的時候,消費者感到囊中羞澀。這不是大問題,你甚至可以從中獲益,為他們做出更便宜的東西。新創公司的東西一般都比較便宜。從這一角度看,新創公司比大公司更適合在經濟衰退時期生存。
公司關門倒閉的直接原因就是花光了所有的錢,導致資金斷鏈。所以公司花在運營上的錢越少,就越不容易掛掉。很幸運,運營一家新公司也花不了多少錢,而經濟衰退只會讓你花得更少。
經濟不景氣的另一個優點就是競爭壓力減少。一個做植物墻的朋友說,如果他們在2007年的時候就開始創業擴張,在風投的推力下,模仿者可能早已風起云涌。現在錢是少了,但跟風的人也沒了,可以踏踏實實地把研究的品種做成熟。技術的發展就像列車前進,如果出站時人們都窩在候車室里,你就可以獨享整個車廂。
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不相信你心中的那個愿景。一旦認定,便“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據說,“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阿爾卑斯山滑雪勝地達沃斯舉行,企業行政人員晚宴時進行精彩討論,并經非正式投票,選出年度“第八宗罪”:令人失去目標的“沮喪”。“沮喪”令人無信念、無所事事、無能為力…… 還會傳染世界。
有時候,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我相信”,而不在于“我在什么時候才相信”。
“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無信者絕無未來。有信必有果,因為相信與否,決定著我們應對困難時的措施和邏輯。
此謂:信,則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