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龍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音樂只能帶來聽覺上的享受。但對于瑞士女音樂家E·S來說,一曲交響樂不僅能愉悅她的耳朵,還能讓她“看見”絢麗繽紛的色彩、“嘗到”奶油的可口味道。
當她聽到一段音樂時,節奏不同、音高不同的曲調不僅能讓她“看見”不同的色彩,還能讓她“品嘗”到不同的味道。例如F調的音樂讓E·S“看見”紫羅蘭般的紫色,而C調的音樂對應的是紅色。
除了眼前的各種顏色,不同的音調還能激發她的味覺,讓她從音樂中“嘗”到各式各樣、酸甜苦辣的味道。對她來說,第二小調是酸的,第二大調是苦的,第三小調是咸的,而第三大調則是甜的。
此外,不同的音樂還能給她帶來其他特殊的味覺。有的音樂如純凈水,恬靜自然;有些音樂的味道則讓人討厭,仿佛臭襪子;還有的音樂“嘗”起來如同新鮮奶油,不過有些是脫脂的,有的則為全脂。您看看,她的味覺多么豐富啊。
當蘇黎世大學的神經心理學家得知E·S從音樂中感受到的一切時,不禁大吃一驚。他們認為,E·S女士的案例是一種最極端的“聯覺”現象,也有人將發生在人體的這種特殊現象稱為“通感”或“感覺相連癥”。各種感覺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種感官的刺激作用觸發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聯覺”現象。最常見的聯覺是“色——聽”聯覺,即對色彩的感覺能引起相應的聽覺,現代的“彩色音樂”就是這一原理的運用。色覺又兼有溫度感覺,例如,紅、橙、黃色會使人感到溫暖,所以這些顏色被稱作暖色;藍、青、綠色會使人感到寒冷,因此這些顏色被稱作冷色。還有一種色覺稱“光幻覺”,可伴有味覺、觸覺、痛覺、嗅覺或溫度覺。
這位女音樂家的聯覺則為“聽——色”和“聽——味”。普通人在聽到音樂后,只會產生聽覺反應,但對有“聯覺”的人來說,音樂不僅喚醒了聽覺,還能喚醒味覺等其他感覺。
實際上,世界上具有聯覺能力的人不在少數。科學家對“聯覺”已研究了幾個世紀,但直到最近,他們才慢慢揭開“聯覺”的秘密。據估算,每2000個人中就有一名“聯覺人”,每個“聯覺人”的情況各不相同,就像指紋一樣,與遺傳基因有關。理解聯覺現象的第一步是要確認這是一種真實穩定的感受。最初,人們認為聯覺不過是對兒時的認知記憶和聯想。另一種看法是,當一個人說數字5是紅色的,數字6是綠色的時候,這種聯覺描述是一種比喻。但是,這兩種看法都無法解釋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擁有聯覺能力。于是,科學家們開始提出也許這種現象可以從生物學上得到解釋。因此,他們開始通過神經影像技術從人的大腦探究這一現象的存在基礎。西班牙格拉納大學實驗心理學家和行為邏輯系的研究員卡列哈斯指出:“今天,科學界已經深入了解到與聯覺現象相關的機體組織,以及這一現象存在的神經學基礎。”
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目前科學界存在多種理論,其中一種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神經學家理查德·系托維奇提出的。他認為,這種紊亂現象是由大腦中最原始的邊緣系統,或者說主管情緒的大腦區域造成的異常活動。“這是一種所有人都會產生的現象,只不過一些人對此有意識。”
不過,E·S的聯覺能力似乎比其他人強。其他能產生聯覺的人或是在看字母數字時看見色彩,或是在聽音樂時“看”見顏色,如E·S這樣既能“看”見音樂的顏色,又能從音樂中“嘗”出味道的人少之又少。蘇黎世大學心理學家認為,E·S案例是非常特殊的現象。
E·S的情況引發了人們的好奇心,他們同樣希望能夠與她感同身受。可是,對于沒有聯覺能力的人而言,要想知道不同曲調的音樂與不同味道之間的關系簡直是不可能的。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的神經學家格林森巴徹說:“我們都在試圖承認現實面前人人平等。但聯覺現象證實,我們周圍的人可能會對世界擁有不同的體驗。”對于許多有這種能力的人來說,這種“本事”是上天的額外恩賜。他們從中看到了這種能力帶來的優勢以及科學的進步。那么,這種能力是否能夠依靠后天學習得來呢?也許日新月異的科技能夠實現這一異想天開的要求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