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陽
轉動發條,打開一個小小的盒子,便能聽到悅耳的樂曲,這奇妙的小東西,曾經是人類最早用來記錄和自動演奏音樂的工具,它叫做八音盒。
八音盒的發展史,可追溯至14世紀初期,那時宗教盛行,教堂高高的塔樓上的組合鐘,就有一套復雜的機構驅動,以便敲打出不同的鐘聲。后來經過進一步改進,一位天才的敲鐘人發明了一個帶有短針的圓柱體,當圓柱體轉動時,短針會依次撥動凸輪,而凸輪則驅動機械裝置敲響相應的鈴鐺,發出悅耳的聲音。
八音盒最早大約在明朝時傳入中國。1598年,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馬竇第一次來到北京,在隨行禮物中就有八音盒一臺,中國人稱其為“八音琴”。八音盒美妙的聲音和精巧的結構贏得了中國明清兩代皇室的喜愛,今天在故宮里陳列有不少自鳴鐘和八音盒,都是當時的精品。
1796年,來自日內瓦的鐘表匠安東尼·法沃雷把鈴鐺換成了預先設置好音高的金屬梳形器,然后利用一個圓柱形的轉筒上排列的小突起撥動簧片,這樣可以使得演奏出來的樂曲更加精準和悅耳。這就是后來八音盒內最為重要的核心部件。
1811年,在瑞士圣克洛伊斯誕生了該國第一個八音盒,從此瑞士的八音盒制造業逐漸興盛起來,很快享譽世界。19世紀時,瑞士的八音盒出口占據了全國出口總值的10%。這一時期八音盒是唯一用來記錄和播放音樂的裝置。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八音盒的內部構造更為精巧,音樂的演奏質量也大大提高。然而,由于當時八音盒只能全部手工制造,而且內外裝飾極為奢華,因此其造價相當昂貴,只能在貴族中流傳。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八音盒的優美音色博得了駐歐美軍的喜愛,美國大兵還將精致的八音盒帶至日本,給這個正處在戰爭之后陣痛呻吟中的民族以很大的撫慰,日本的技術人員借鑒了瑞士的制造技術,并作了進一步的改進,使得八音盒的造價在當時降低了很多,并提高了產量。如日本的鐘表工業在戰后迅速崛起一樣,日本制造的精致八音盒,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重要的地位,甚至擊敗了不少原來瑞士的老牌工廠,逐漸形成了目前瑞士“瑞爵”和日本“三共”兩大基地的格局。
八音盒有著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古典和機械的美,要知道,這可能是人類最早設計出來的具有預先編程功能的機械裝置,一些八音盒不僅僅具備發聲的功能,還結合了時鐘以及其他機械功能。比如,有的八音盒在演奏音樂的同時還會通過機械驅動人偶模擬彈奏鋼琴的動作,十分生動;有些八音盒甚至能夠模擬管樂和琴聲,產生類似交響樂隊的演奏效果,這在當時,是對于人類工程技術的可靠性和精密性的極大挑戰。人們稱八音盒是機械世界的“鸚鵡”。
瑞士的“瑞爵”八音盒,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機械式八音盒,在手工制作八音盒領域可說是天下無敵,曾做過黛安娜王妃的結婚禮物,小小一只“瑞爵”八音盒,其售價往往在萬元人民幣以上。相比之下,日本八音盒外觀更為多樣,音質好但價格相對低廉,占據了中低檔八音盒的許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