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歧視的本質是一種權利剝奪
在廣東省政府參事決策咨詢會上,省政府參事曾添貴建議,凡進人珠三角就業的外省農民工必須具有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逐步把低素質勞動力邊緣化。針對大學生就業難,作為臨時措施他建議,可參照上世紀80年代“誰家的孩子誰家抱”,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對本單位職工子女中的大專畢業生,優先作臨時合同工安置。(7月15日《南方都場報》)
點評:低學歷和低素質之間是不是有必然的聯系,這個顯然已無需論證。這位學者顯然忘記了,經濟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說到底,它也是民生問題。經濟發展,民眾受益;經濟萎靡,民眾受困。當民生問題沒有解決好甚至趨于復雜,最后總是會演變為社會問題,抑或叫做政治議題。
這種以犧牲群體利益來發展經濟的思維是可怕的,發展經濟,不應該是制造民眾大面積呻吟的理由。而且這種動不動就借用權力說話的方式,不但延續了對弱勢者的習慣性傷害,還有將此習慣政策化的可能。還不如拿出點‘飯哺”的精神,投入人力物力,將低素質勞動力的素質提高,從根本上解決低素質勞動力對經濟長足發展的影響。
倡導黨政機關子女就業優先政策,這種過時的、不公平的就業內部優先政策,絕不僅僅堵死了絕大多數中下層民眾通過奮斗實現向上流動、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而且助長了任人唯親的歪風,助長了就業中的腐敗,破壞了社會的基本公平、公正原則,是徹頭徹尾的公然腐敗行為。
現在是市場經濟,畢業生就業應當是市場行為。政府的職責應當是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不是利用權力來優先安置自己的子女,那些普通百姓的子女誰來“抱”?這明顯有違社會公平,同時也會使本來就緊張的干群關系更加緊張,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房價高速上漲還能持續多久
去年還在呼喊政府救市的房地產開發商,現在已經揚眉吐氣,爭相舉辦慶功宴,明星照最紅的請,發獎金用袋子裝,一次花費上億元。(7月15日《北京晨報》)
點評:開發商的確有理由辦慶功宴。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341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7%。商品房銷售額15800億元,同比增長53%。
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魅影未散,宏觀經濟走勢未明,政府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的壓力未減,民眾的口袋捂得依然很緊;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出奇迅速地一掃去年頹勢,一路高歌猛進,一片欣欣向榮。這樣的對比過分鮮明,盼望房價回落的普通公眾難免產生希望破滅的感覺。
因為,基本的市場規則是,必需品的屬性加上足夠的金融支持,尋常的米飯饅頭也能賣得出驚心動魄的天價。
現在,寬松的貨幣政策讓銀行的信貸投放量迅猛增長,今年上半年就達到7.36萬億元,是去年同期的數倍。房子是我們必須棲身的房子,而強大的金融支持又卷土重來,房價的上漲自然不可避免。面對突如其來的幸福,開發商們當然要大加慶祝。只不過,那些明星的出場費和裝袋發出的獎金,多半是原本應該投入實體經濟領域的銀行資金或私人資本,它們中途改行,成為了刺激泡沫膨脹的發酵粉,實在令人痛心。而任何一個行業的命運,終究無法擺脫宏觀經濟體系興衰的牽引。那么,這種高房價之上的狂歡,還能夠持續多久?
“漲”聲一片中窮人該怎么辦
“不能因為有些人喝不起水,就不提高水價。”16日上午,在一場“解讀水價問題”的小型論壇上,有專家語出驚人。(7月17日《第一財經日報》)
點評:不久前,油價再次上漲。油價的上漲,使得我們的生活成本再次為之提高。油價上漲了,運輸成本就會隨之提高;運輸成本提高了,商品的價格也就會隨之上漲。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最終不得不為此而買單。油價上漲,諸如電價、水價等是不是會視而不見和“按兵不動”呢?實際上,他們早已是“蠢蠢欲動”。
正如有專家曾提出學費漲價的理由一樣,水漲價同樣是為了“劫富濟貧”。不漲價,就是讓富人占了很大的便宜,吃虧的還是廣大窮人。漲價了,富人就要多掏錢,也就便宜不了富人。可問題是,水的價格漲上去了,窮人的日子是不是好過,是不是因此得到了“實惠”呢?在此類“劫富濟貧”的“幌子”下,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則是富被劫了,貧依然是貧,卻并不見“濟”的跡象和蹤影!相反,富人的生活并不會受此“劫”影響,窮入的日子倒是變得更加的拮據和緊張。
而今環顧我們的周圍,還有什以商品不在漲價?漲價,已經漲到了讓人有些“麻木”。拋開那些漲價的,再看看我國的貧困人口,據我國最新的扶貧標準,中國“絕對貧窮”(年收入不足786元)有1479萬人口;“相對貧困”(年收入不超過1067元)有4300萬人口。這些人該怎么辦?在某些專家眼里,他們喝不起水沒關系,因為專家們不會喝不起。在漲價的腳步下,那些喝不起水用不起水的人,也只能是“以淚洗面”了。
賣出的官帽“回收”了多少?
被稱為“白宮書記”的原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區委書記張治安,因為買官賣官、打擊報復舉報人、受賄受到法律的追究。然而,以行賄方式向張治安買官的官員,在張治安落馬后,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均繼續坐在各自官位上行使著職權。(7月19日《中國青年報》)
點評:“官帽批發”號稱最大的吏治腐敗,一向為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然而,這一腐敗行為至今仍屢禁不止,原因何在?處罰過輕,賣出的官帽不“回收”,買官者能不前仆后繼嗎?
與“買官”的高回報相對應的是,“買官”行為的低風險與輕懲罰,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賣官爵祿”的不良風氣。實踐中,在一些腐敗案件的查處中,有關部門往往只注重對受賄者的懲罰,對行賄者往往“網開一面”,沒有依法追究行賄者的刑事責任,僅處以一些紀律上的處罰。事實上,在法律上行賄與受賄是同樣嚴重破壞公務廉潔制度的違法行為。根據刑法規定,其起刑點都在5000元,即只要行賄5000元就應當被追究刑事責任,可實踐中行賄數目遠超5000元的很大部分都沒被追究責任。這種輕懲罰、低風險,是導致一些官員不惜買官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要想遏制“買官賣官”這一違法行為,就必須加大對買官者和賣官者的處罰力度,對于賣出能官帽,一經發現不僅要一律“回收”,而且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讓買官者得不償失!(陳英鳳)
“勞動恐怖事件”呼喚“體面勞動”
深圳市寶安區富士康科技集團年僅25歲的員工孫丹勇,從12樓跳下身亡。此前,公司交由其保管的16部蘋果樣機少了一部,孫曾接受公司調查。其在接受調查時遭到非法搜查、拘禁和毆打,還搜家、關禁閉等,(7月21日《京華時報》)
點評:“體面勞動”早在1999年第87屆國際勞工組織大會上就提出了,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有尊嚴的福利保障和工作環境保障,是企業、政府義不容辭的職業責任和行政職能。可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不少企業“重資本輕勞工”、“重增長輕發展”、“重經濟效率輕社會效率”的現象比比皆是。
這些年,物價在不斷攀升,有些地方的員工的工資卻徘徊在“原地踏步”狀態。員工工資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非常小,很多企業幾乎以當地的最低工資水平,作為職工尤其是農民工的工資,有的企業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資水平。更有甚者,職業病等已對員工的健康和權益造成了巨大傷害,工人們生活得很不“體面”,甚至于很卑微、很渺小。
而企業的工會絕大多數是“企業的花瓶”,非工人的“娘家人”,加重了員工的勞動弱勢地位,員工不得不忍辱負重,“不體面現狀”繼續增加。這種建立在尊嚴損失代價上的發展,成了一種“不人道的經濟掠奪”。
為了落實“體面勞動”,首先,政府應該強化勞動監管和管理職能,應該從“經濟崇拜”中解脫出來,切實落實人本效應,對急功近利、蹂躪員工就業尊嚴和福利保障的企業,處以重罰。其次,企業應該將“體面勞動”納入企業公民責任的重要構成,將“健康勞動”當作是對社會效益的積極貢獻。第三,員工必須積極提升維權意識和職業保護能力。在不少地方,由于員工文化程度低,職業疾病意識差,根本不知道保護自己,造成了很多“無謂傷害”,這是需要糾正的。(雷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