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樊 曦
“他始終處在工作狀態中,似乎一生都在奔跑著。別人說我們是一個老瘋子帶著一群小瘋子在玩命。”這是同事對李朗紅的評價。
李朗紅,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工程師,為了我國電力項目的順利建設投產,顧不上身患癌癥每天超負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戴草帽的老總”
李朗紅原在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公司任領導,2003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52歲的李朗紅只身來到福建,憑借一張地圖、一個水壺、一個望遠鏡,開始勘查、選擇廠址及籌備項目工作。
經接洽,總投資105億元的寧德火電列入省市重點項目。
李朗紅出去勘查地形,每去一個備選地址,都要動用“聯合交通工具”,乘車、乘船、再步行2個多小時。經常,李朗紅和同事一行5人,圍擠在一只漁船狹小的船艙里,地圖鋪在船板上,他們幾乎趴著身子,邊對照地圖,邊察看海岸線和地貌情況,“在船上還好,上岸時走的是泥灘地,一天摔幾跤是常有的事”。
項目選址后,李朗紅和同伴住進小漁村,每天騎一輛自行車,戴一頂草帽,在海堤只有1米多寬的泥濘小道上往返1個多小時。修路、吹砂、炸山的施工工地上時常出現他忙碌的身影,村民們時常見到這位“戴草帽的老總”,稱他是干事業、做大事的人。
僅僅3年多時間,寧德火電廠一期工程兩臺60萬千瓦機組相繼投產。昔日雜草叢生的荒灘,崛起一座現代化的火電廠。
“711”工作法
同事回憶說,李朗紅每天早7點至晚11點不間斷地工作。這個沒有明文規定的“711”工作法,帶動了所有人,大家默認了這個作息時間。
撰寫寧德火電核準項目申請報告時,李朗紅和同伴躲進辦公室,整整55個小時,完成近400頁的報告。報告送到國家發改委時,有關負責人既感動又興奮:“設計院都在問我們怎么做。很多項目正在等樣本,你們已經做出來了。”
寧德核電項目前期,10天內就收集了海洋、陸域、水文等所有資料,22天完成了廠址踏勘報告,3天完成項目申請報告的編寫,5天完成設計院要求的資料收集……這一件件令同行贊佩的業績背后,是李朗紅拼了命在與時間較勁。
李朗紅的駕駛員史德鑫平均每天出車200多公里,最多一天跑了1400多公里,從寧德往返廈門兩趟。小史說,老李有一張《福建分公司行動里程表》,上面標注著從寧德到溫州、福州、廈門,到機場、碼頭、工地、新項目等20多個地點的路程、時間表,這是他通過測量精心繪制的。其中,每一段路程有多長,需要行車多少分鐘,都標注得一清二楚,“我們從福州、到寧德、再到福鼎,最后到核電工地,誤差只有2分鐘。”
同事回憶說:“就在上手術臺前一天夜里11點多,他還給寧德核電公司發回一份核電成本控制措施的電子郵件。”
為盡快回到工作崗位,李朗紅在手術后僅34個小時,就在身上別著胃液、膽汁、腹液和尿液等各種排管和引流袋的情況下,強忍著刀口的劇痛,一步一歇地“走”了整整5圈約300米,讓醫生深感震驚。
李朗紅逝世后,留下了兩大箱100多本、幾百萬字的工作日記,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他彌留之際,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工作時,他囑托妻子和兒子,把這些資料交給單位。
大愛無聲,深情無限
“他原來70多公斤,病重時只有40多公斤,已經沒法坐起來,每說一句話都很費勁,可是看到工程進展報告,眼睛馬上一亮……”寧德核電公司總經理李一農說,“去看望李朗紅時,他交代我一件事,說快過年了,各灣村有30多個老人,你帶點年貨去看看他們。”
李朗紅的愛是無私的,他關心照顧身邊所有接觸的人。灣塢鄉龍珠村黨支部書記胡景仁說:“李工看到村民飲水困難,就想方設法為我們解決飲水問題。他還調度施工隊機械幫助村里修整道路,方便群眾的生產生活。”
帶著父親“扎根福建”的心愿,留學歸來、已在北京一家大型國企工作的兒子李凡,攜新婚妻子,從繁華的首都來到偏遠的福安灣塢,成為寧德發電公司的一名正式員工。“我只想用行動告慰父親,我來了,您放心。”
這是李朗紅夢想的一種繼承,一種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