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言
“老農保主要是建立農民的賬戶,新農保在支付結構上的設計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一部分是個人賬戶的養老金。而基礎養老金是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的。換句話說,就是中國農民60歲以后都將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8月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介紹2009年上半年中國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展情況時說。
雖然“農民普惠式養老金”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根據新農合的經驗,國家財政、集體補貼在農村醫療保障中已發揮了積極的保障功效,農民健康狀況和公共衛生水平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提升。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民普惠式養老金”對于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誰在養育中國?當然是農民!外國專家曾發出“中國能否養活自己”的質疑,結果,“每年大概需要5億噸糧食”的中國不但沒有出現糧荒,反而“中國儲糧比世界平均多一倍”。中國農業還沒達到集約化和完全機械化水平,支撐雄厚糧食產量的仍是傳統農業和少部分機械農業,是農民在含辛茹苦養活中國。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將農民、農村的發展置放到重要高度,讓他們享受到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陽光。這是公平社會的權利延伸,也是文明社會應有的作為。
可遺憾的是,由于中國農民多達9億,范圍廣闊,再加上城鄉二元制戶籍的影響,長期以來,農民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卻一直徘徊在各種保障之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落后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建設與發展。
目前,農村的養老和保障思維主要有兩種:“土地保障”模式,這種“個體戶思想”對于農村集約化發展和農村城市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還有“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的“家庭保障”模式,這種思想在農耕時代、原始農業階段尚可理解,而現在農村人口流動的日益劇烈,已對農村養老和保障帶來巨大沖擊。
“普惠式養老金”取代了傳統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是新型的現代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讓農民也能拿到退休金。享受到國家保障,農民不僅是村民,更是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公民”,這是一種積極的制度進步。農民有了“退休金”,晚年就不用再繼續勞作,可以休養生息,也是一種制度化的人性關懷。
農民不再將土地當做養老的唯一,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流轉機會大大增加,這對于農村集約化、機械化以及規模經營,是一種積極推進。
走出了“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的家庭保障模式,國家承擔了一定的養老責任,農民子女的養老壓力減少很多,也有助于解決農村老齡化難題。養老的后顧之憂少了,壓力少了,更多青壯年勞力就可放心大膽走出家門闖天下,吸納更多信息,賺取更多財富,及時更新觀念,這對于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城鄉接軌,落實“城市反哺農村”政策,都是一種積極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