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彭 永 馮福霞 張建華
曾經,他把青春奉獻給他的第二家園——新疆;而今,他用落日的余暉沐浴著四鄰。
“到新疆去”
1949年10月,甘肅酒泉。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向新疆展開氣勢磅礴的大進軍。他們戰勝艱難險阻。平息反革命叛亂,歷時3個多月,行程3000多公里,最終完成進疆任務,1951年,新疆戰事基本結束,中央和新疆軍區號召各地青年學生參軍,加入到新疆的建設中來。
1951年6月,湖南長沙圣經學院。
老師:“同學們,人都說,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干。往前看,戈壁灘;往后看,鬼門關。進新疆的路都是戈壁灘,大風刮起來,能把汽車吹翻了。現在國家號召你們參軍,去新疆建設。你們怕不怕?”
“不怕!不怕!”
老師繼續說:“黨中央號召我們到新疆去干什么?是去享福?是去游山玩水?不是,根本不是!新疆是我們的國土,我們是去保衛新疆,建設新疆去的!”
“到新疆去!”“保衛新疆,建設新疆!”全場學生頓時沸騰起來。
經過動員體檢后,王重恩和5名同學參軍了。他們同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一起來到了西安整訓,之后,他們一路踏著王震將軍作詞、王洛賓作曲的“白雪罩祁連,烏云蓋山巔”的《凱歌進新疆》的旋律,奔赴新疆……
王重恩,祖籍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1933年3月27日出生于河南省社旗縣賒店鎮,后隨父前往湖南長沙,在長沙某中學學習。1951年,他從長沙參軍來到新疆進入南疆軍區后勤部。據王重恩老人講,此時左齊任南疆軍區司令員,郭鵬任南疆軍區后勤部部長。
南疆的軍隊生活
王重恩進入新疆后,在南疆軍區后勤部干訓隊工作,由于他讀過中學,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迅速掌握財務會計知識。1952年,王重恩被分配到新疆軍區和田采購站。
1952年4月的一天,王重恩受命把收購羊毛的錢送到策勒縣策勒鎮。4月的南疆,白天的溫度高得讓人難以忍受。從沙漠中間穿過,晚上趕路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下午7點,王重恩帶著青稞馕、水,騎著軍馬上路了。
8點鐘的時候,天氣變了,轉眼之間狂風呼嘯,天上烏云滾滾,地上飛沙走石,空中的沙層夾雜樹葉漫天飛舞。遠處偶爾有棵樹也彎腰屈膝,好像隨時要腰折頭斷。風沙也越見猛烈,只見一條條的黃龍旋轉著直沖上云霄,由遠處飛快地沖向王重恩,又從幾米之外擦身而過。經風揚起的沙粒,像刀子一樣,刺向王重恩的臉。整個世界似乎只有黃沙和狂風。看不清一米之外的人和物,王重恩只有停下馬,站在馬一側的背風處,用衣服包住頭,靠馬兒擋風阻沙。
“這回完了,風沙這么大,說不定我就埋這兒了。我還拿著錢呢!我還沒娶媳婦呢!”王重恩心里說。
好在這么大的風沙沒有持續多久,一個多小時后,風稍微小了一點兒,王重恩又上馬了。他聽戰友們說過,騎馬遇上風沙的時候,韁繩不要勒那么緊,讓馬兒自己趕路。馬兒是通靈性的動物,認識路,它會把人帶到目的地。王重恩用衣服包著臉,信馬由韁地走著。走了一夜,到昆侖山下的一個恰柯(類似于內地的人民公社)時,已經是第二天上午9點了,休息一天后,他又早起出發,到策勒縣時已經是第三天下午了……
這種工作沒有持續多久,一年后王重恩轉業了。
就地轉業,建設新疆
1953年,20歲的王重恩就地轉業。由于在部隊學過會計,他被分配到和田地區貿易公司做統計工作。
1961年8月18日,王重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面對黨旗,他莊嚴地宣讀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他是這樣宣誓的,也是這樣做的。
王重恩被抽調墨玉縣人民委員會統計科工作后,結識了小他4歲,祖籍天津,在烏魯木齊出生、長大的姑娘宋玉芬。投身革命的共同志向,使兩個年輕人迅速地相知相戀,并很快走進了婚姻的殿堂,1962年,他們結婚了。
1964年10月10日,他們有了愛情的結晶。有了孩子之后,他們更加忙碌。
宋玉芬是百貨商店的倉庫保管員,產假30天之后就上班了。宋玉芬每周只有周六休息一天,星期天是墨玉縣人民“巴扎”(漢語的意思是集會)的日子。方圓幾十里的維吾爾族人都來“趕巴扎”,男人騎著毛驢,帶著老婆、孩子,到墨玉縣唯一的百貨商店,給孩子買兩塊糖,給老婆扯二尺花布。作為倉庫保管員的宋玉芬是走不開的,她要等待售貨員來取貨補充百貨商店。
統計報表、整理歷史資料是王重恩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工作。早上7點起床,學習2個小時《毛澤東選集》。吃過早飯之后,騎著毛驢下到墨玉縣各地統計農業生產進度表,這個工作需要每三天通報一次。沒有電話,也沒有打印機,統計出來的數據,自己手刻蠟版,油墨推印后下發到墨玉縣人民委員會各個部門。晚上吃過飯之后,還要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學習《毛澤東選集》。
繁忙的工作讓他們無力照顧孩子,他們找了一位維吾爾族大姐吐遜漢來照顧孩子。他們更沒有精力要第二個孩子,一直到現在,王重恩家中還擺著“獨生子女證”。他們把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力量貢獻給了墨玉縣,更貢獻給了他們的第二家園——新疆。
最美夕陽紅
1993年9月,王重恩退休了,此時,他們夫妻二人已經在北疆昌吉生活了10年。2004年,他們回到了鄭州,因為他們唯一的兒子在鄭州工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王重恩老人來到自己居住的社區——中原區臥龍社區,捐出了100元錢,沒有多久,臥龍社區黨支部號召社區黨員再捐“特殊黨費”,他又拿出了200元的“特殊黨費”。
在社區的老干部活動中心,只要有需要的地方,都能看到王重恩的身影:他是老年合唱團成員、麻將愛好者教練……
他是一位普通的老軍人,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他始終以一顆平常心從事著自己熱愛的統計工作,但正是這些奮戰在第一線的普通人撐起了共和國的脊梁。
曾經,他把青春奉獻給他的第二家園——新疆;而今,他用落日的余暉沐浴著四鄰。他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書寫了人生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