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濤
農民工圓了“大學”夢
2009年5月11日。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的教室里,150余名學員迎來了非同尋常的“開學典禮”。
之所以非同尋常,是因為這150名學員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農民工,他們均來自三門峽經濟開發區。
“如何才能更權威、更科學、更全面、更系統地為農民工朋友提供就業培訓,使他們真正能學有所長、學有所用,開發區管委會別出心裁,送轄區的農民工朋友去‘上大學。”三門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由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與開發區管委會社會事業局聯合舉辦的首屆裝載機、挖掘機操作工培訓班。158名學員全部是來自開發區的農民工,年齡18至45歲。培訓班為期一個月,全部學員均采取脫產學習形式,授課教師全部是職業技術學院的講師、副教授乃至教授。培訓內容包括安全知識、機械化施工技術、機械的類型及工作原理、電氣設備、部件及其使用方法、保養、駕駛及故障排除等。培訓結束后,學院將對學員進行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頒發國家認可的特殊工種操作證和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并安排就業。此次培訓費用共計17萬余元,統一由開發區籌集,參加培訓人員免費學習。”
其實,為了力促轄區農民工再就業,三門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塑造新型農民”的系統工程。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掌握的資料顯示:2004年6月21日,由三門峽經濟開發區組織的農民電腦培訓班在市技校悄然開班,當天,50多名“布衣”的荷鋤繭手輕輕敲擊鍵盤的欣喜聲,宣告了該轄區農民與現代科技的親密對接。而這,僅僅是近年來三門峽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的“農民向市民轉變,農戶向商戶轉變,農村向城市轉變”的戰略之一。
“一畝菜園幾畝田,四季青菜吃不完。”這是多年前三門峽經濟開發區里一些農民的心態。
怎樣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如何盡快增加農民收入?
“陽光工程”的催化作用
2004年河南省開始實施“陽光工程”,對有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意愿的農民,由政府財政補貼,在輸出地開展轉移就業前的職業技能短期培訓。
為此,三門峽經濟開發區領導張北超等多次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的問題。經過對轄區5個村閑散勞動力的摸底排查,他們確定了培養科技性農民的思路:一方面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對外勞務輸出。
5年來,三門峽經濟開發區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強化培訓、輸出就業工作中成績斐然。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三門峽經濟開發區注重宣傳外出打工者的新生活,定期召開優秀輸出人員、輸出致富典型人員、表現突出人員座談會,對他們進行表彰,營造“務工光榮、致富光榮”的輿論氛圍,讓更多的農民樹立起走出去的信心,讓更多的農民參加培訓,走向市場。
“一人外出、一家脫貧、兩人外出、一家致富,外出一批,帶動一片”漸漸成了轄區農民的共識。
農民被感化了,但他們的再就業基礎還很薄弱,怎么辦?三門峽經濟開發區在經費保障方面除“陽光工程”專項補助外,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整合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投入,對于補貼農民工培訓的經費實行專款專用,確保農民“有技術、出得去、穩得住、能掙錢”。
“有技術、出得去、穩得住、能掙錢”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更離不開心貼心的關懷。
三門峽經濟開發區根據訂單合同對農民進行培訓,然后把學員送往定點用人單位工作,尤其是外地單位,三門峽經濟開發區都親自派人到實地查看公司企業情況,確保輸出人員工作、生活環境良好,安全,情緒穩定,保證讓農民走出致富路,為百姓就業奠定基礎。
為適應新時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三門峽經濟開發區還開辟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完善學習內容,規定課時計劃,注重培訓內容質量,要求“人人合格,個個過關”,讓農民工學到了真本領。
“三個轉變”的見證
惠民政策的實施,像雨露、像初春的陽光給三門峽經濟開發區的農民再就業帶來了機遇。
2004~2009年5年間,三門峽經濟開發區利用“陽光工程”舉辦培訓班10期,培訓568人次,共投入資金27萬余元,成功轉移勞動力523人,轉移率達92%以上。
其中,2004年投入資金1.29萬元,舉辦電腦培訓班3期,培訓電腦學員101人,轉移就業人員81人。
2005年投入資金1.89萬元,培訓電氣焊、美容美發學員120人,轉移就業人員98人。
2006年投入資金1.1萬余元,培訓電腦學員60人,轉移勞動力58人。
2007年投入資金2.1萬余元,舉辦食品加工培訓班2期,共培訓學員50人,轉移就業50人。
2008年投入資金2.7萬余元,舉辦編制培訓班1期,廚師、美容美發1期,培訓學員79人,轉移就業79人。
2009年投入資金17.38萬元,培訓學員158名,157名學員掌握了裝載機、挖掘機安全知識、機械化施工技術、機械的類型及工作原理、電氣設備、部件及其使用方法、保養、駕駛及故障排除等技術,順利通過了理論及技能考核,拿到由國家認可的特殊工種操作證和職業資格登記證。成功轉移勞動力157人,并且月工資均在2000元以上。
三門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北超說:“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績,我們仍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抓緊抓好農民工再就業工作,進一步擴大就業渠道,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聯系制度,及時掌握用工信息,最大限度安排就業,把勞務經濟做大做強,不斷推進‘三個轉變步伐,為開發區‘二次創業作出貢獻。”
5年的時間,新的就業理念已經在三門峽經濟開發區6000余名農村群眾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5年的時間,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文明和知識的甘霖,讓現已成為城市一員的農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城市化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