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明 劉春榮
A形峰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角峰。高山上的冰雪經過重結晶后形成冰川體,它一方面有巨大的壓力(100米厚的冰體.冰床基巖所受的靜壓力為90噸/米2),一方面是運動的(運動速度與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挾帶巖石碎塊的冰川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在平緩的山地或低洼處積雪最多,將巖石侵蝕成半碗狀或馬蹄形的洼地,形成典型的冰斗。幾個冰斗所交匯的山峰,在冰川的侵蝕下,形狀像削好的鉛筆一樣,變成尖銳的A字形角峰。如珠穆朗瑪峰、阿爾卑斯山主峰等。
U形谷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谷地,多形成在雪線附近。當山谷冰川的冰舌自高地向低處移動,磨蝕和掘蝕冰床而形成冰川谷,谷底寬平,兩坡陡立,橫剖面呈U形,故稱U形谷。冰川厚度越大,下蝕力越強,U形谷越深,有些槽谷可深達千米。
V形谷是山區最常見的一種河谷,又稱為峽谷。這類河谷具有V形河谷橫剖面,谷地兩壁險峻陡峭,谷底幾乎全部被河流占據。谷地狹窄,深度大于寬度。其中谷坡陡直,深度遠大于寬度的峽谷稱為嶂谷。V形谷形成的時空特征是:①從河流發育階段看,V形谷屬幼年河谷,它反映了河流處于幼年發育階段,以加深河床的下蝕為主,側向侵蝕作用不明顯;②從分布區域看,在構造運動的上升區域,河谷谷坡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段,當地面抬升速度與河流下切作用協調時,最易形成V形谷;⑨從河段看,河流上游下蝕作用十分顯著,河谷橫剖面也多呈V字形,如長江三峽。
Q形洞是指喀斯特地區的溶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擴大。地下水沿地下溶洞和裂隙通道流動形成暗河,又稱地下河,流經一段路程后,以泉的形式重新出露于地表,因此溶洞被稱為石灰巖山野的“天然下水道”。字母Q的圓圈好似溶洞,底下的小尾巴則是從洞內溢出的泉水。
C形灣基巖海岸的主要特點是從平面上看,海岸線曲折且曲率大,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陸地)與海灣相間分布;岬角向海突出,海灣深入陸地。海灣奇形怪狀,數量多,但通常狹小。一般岬角處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海蝕崖、海蝕柱等地貌。海灣內以堆積作用為主,由于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岬角處侵蝕下來的物質和海底坡上的物質被帶到海灣內,形成類似c字形帶有沙灘的海灣,這樣的海灣一般是海濱浴場的良好選址。
D形丘是指在植被稀少的干旱內陸地區,在風力作用下不斷移動的沙丘。沙丘的移動一般是通過迎風坡的風蝕和背風坡的風積實現的,如果環境條件不變,沙源供應又不豐富,沙丘可保持大致不變的形態向前移動。沙丘移動的方向大體與起沙風的年合成風向一致。如果起沙風的風向比較單一,沙丘多為前進式移動;如果起沙風的風向發生相反變化,沙丘會產生往復擺動式移動;如果兩種風向以某一角度相交,沙丘會出現“之”字形擺動前移。沙丘移動的速度一般每年不過幾米或十幾米。移動速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風速、風向頻率、沙丘的高度及沙丘沙的容重等。在一般情況下,沙丘移動的速度與輸沙量成正比,與沙丘的高度和沙子的容重成反比。此外,沙丘的移動還與植被、地表起伏狀況、沙丘的密度及沙丘沙的水分狀況等有關,其移動速度在不同季節也是不同的。移動沙丘從剖面上看,背風坡陡迎風坡緩,從平面上看,類似于字母D,凸面為迎風坡。
M形山地殼深處的巖漿在強大的內壓力作用下,沿地殼薄弱地帶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爆發現象。火山爆發的噴出物,大部分在火山口附近堆積起來,形成圓錐形山,稱為火山錐,位于火山錐頂部的漏斗形噴口稱為火山口。如因爆發巨大,火山口崩塌,便形成巨大的破火山口,直徑可達10千米,常有一個至數個火山錐在內。若火山口積水成湖,則形成火山口湖或破火山口湖,如中國長白山主峰的天池。火山錐加上內凹的火山口,形成了從側面看類似于字母M的火山地貌。
h形崖是指內力作用形成的大陡崖。巖層受力發生破裂并有相對位移形成了斷層構造,所對應的地表形態,稱為斷層地貌。斷層位移有的以垂直方向為主,有的以水平方向為主,它們形成各種斷層地貌。斷層垂直位移能形成斷層崖、斷塊山地、斷陷盆地和斷裂谷等地貌。斷層崖是指斷層一側的地盤抬高,另一側的地盤下降后,沿斷層線延伸的陡崖,從剖面上看類似字母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