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忠
從外表來看,印度人的膚色普遍較黝黑,但大多數卻并非黑色人種。此外,作為我國的近鄰,印度人又并非與我國一致的黃種人。據考古發現,古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居住,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幾乎遍及整個南亞次大陸。盡管印度的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都是崇山峻嶺,其余地方則被海洋環繞,使印度與外界隔離,但是,由于古代印度分裂多、統一少,北部連綿不斷的群山之間僅有的幾處山口,就成了外部人騷擾印度的通道。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印度曾屢遭異族的入侵和占領,不同人種先后進入印度,并不斷彼此融合,形成了許多混合人種。所以,今天的印度人種繁多、血統混雜,在印度居民中,可以看到多個人種的特征。
印度到底有哪些人種,至今仍說法不一。但是,多數學者認為,印度主要有五類人種,即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以及蒙古人種。從他們的膚色、眼色、毛發、頭型、臉型等體質特征(見下表)來看,蒙古人種屬于黃色人種,印度雅利安人屬于白色人種,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和達羅毗荼人則屬于或接近于黑色人種,即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印度都有。
在眾多人種中,誰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呢?關于這個問題,專家們也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有人認為是尼格利陀人,有人認為是達羅毗荼人,也有人認為是原始澳大利亞人。但是,不管怎么樣,學者們一致認為,是達羅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發展了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是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總稱,這種文明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兩岸,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20世紀以前,人們根本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哈拉巴文化。1921年開始,考古學者在印度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哈拉巴文化才逐漸為世人所知。
從考古發掘的材料來看,哈拉巴文明已經進入了城市文明時代,哈拉巴古城和摩亨佐·達羅古城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哈拉巴文化是典型的青銅文化,當時已有大量的銅器和青銅器,如匕首、箭鏃、矛頭、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農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棉花、椰棗等,馴養的牲畜主要有牛、羊、狗、豬、馬等。手工業除冶金、金屬加工外,制陶業、紡織業水平較高,手工藝品(如金銀、象牙和寶石制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考古發掘出的大量砝碼、許多南亞次大陸以外的產品(如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制品)以及在兩河流域發現的屬于哈拉巴的印章,說明哈拉巴文化不僅內部有活躍的商業,而且同外界(特別是兩河流域)也已有貿易往來。此外,哈拉巴文化已經有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文字的出現,本身就說明其文明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20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印度歷史是從雅利安人入侵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把印度的歷史向前推移了1000多年。所謂哈拉巴文化,實際上指的就是達羅毗荼人的文明。因此,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達羅毗荼人才是印度最早居民的直系后裔,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然而,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達羅毗荼人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
雅利安人為白色人種,其長相明顯具有歐洲人的特征。雅利安人的祖先居住在今天的中亞地區,他們本來是一個游牧部落,畜牧業在其經濟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于人口增長和氣候干旱的壓力,使他們難以繼續在老家以放牧為生,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牧場,雅利安人的部落分東西兩個方向,開始不斷向外遷徙,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東,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大山脈,居留在伊朗高原與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戰的游牧民族,在進入印度以后,他們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時常發生激烈的爭斗,并逐漸征服達羅毗荼人,開始占據了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后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區,達羅毗荼人一部分淪為了奴隸,大部分則被趕往南方。由于印度北部植被豐茂、雨水充足、土地肥沃,因此遷入者日益增多,構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種(蒙古人種也是印度的外來人種。但由于蒙古文化落后。影響有限,盡管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蒙古人在印度古代史中的作用卻并不大,所以印度的黃色人種并不多)。
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的土著之后,白色人種成為印度的主宰人種。但是,由于印度半島大部分處在10°N~30°N之間,太陽輻射強烈,使今天的印度人(包括印度的白種人)的皮膚普遍較黝黑。此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印度又不斷遭到其他民族的入侵,雅利安人的主宰地位被打破,再加上雅利安人數量較少,所以逐漸與其他種族混雜,致使印度的種族成分越來越復雜。現在,印度人幾乎人人血統混雜,看上去既有點像自種人,又有點像黑色的土著,如果僅憑外貌和體形,很難分清其屬于什么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