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桂
一、遼闊的疆域
[教材解析]
編寫意圖:本節是學習中國地理的第一課,也是本章的出發點。要認識和了解中國,首先要明確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意義,掌握我國的地理位置、遼闊的疆域和省級行政區的分布,是掌握我國各種地理事物空間分布、學習中國地理其它各章節的基礎。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對我國地理位置優越性的評價,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及分布;難點是省級行政區的空間分布及其在地圖上的落實。
[教學策略]
活動設計:反復讀圖、看圖、析圖,學會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學會在“中國行政區劃”填充圖上填注鄰國、主要半島、島嶼和海峽,以及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合作學習,分小組討論、交流教師提出的問題和課本上的問題;角色扮演:比較和評價我國和加拿大、俄羅斯、巴西、日本、蒙古等國家地理位置的差異;實踐活動:在地圖上量算我國的東西和南北距離;做填圖和拼圖游戲;舉行省級名稱和行政中心的猜謎活動,記憶省名和簡稱的順口溜和兒歌比賽;收集整理我國四至點及省級行政區的資料。
教法建議:創設情境,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線。由圖引入,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問題,讓學生讀圖后回答問題;運用比較法讓學生比較中國和俄羅斯、加拿大和巴西緯度位置的差異,比較中國和日本、蒙古海陸位置的差異,比較34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差異;運用多媒體展示我國四至點的位置和東西南北差異;用幻燈片展示各省區的輪廓、名稱及簡稱和行政中心。
二、眾多的人口
[教材解析]
編寫意圖:本節在全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充分認識了解我國的人口國情、人口問題的嚴峻性、人口政策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資源和環境的影響,正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任務,這也是地理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學好了本節就為學習我國的自然資源和我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我國的人口增長趨勢及人口分布特點,我國的人口國策。難點是閱讀數字資料和分析運用圖表資料,理解我國的人口國情、人口問題同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的關系。
[教學策略]
活動設計:讀“我國人口增長”折線圖、“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人口與面積比較”圖,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形成原因;動手活動:由老師提供數據讓學生計算中國的人口總數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由老師提供數據,讓學生繪制“我國人口增長”折線圖;由教材提供的數據計算我國四省區的人口密度;讓學生在“我國人口分布密度”圖上用黑筆繪粗“黑河—騰沖”這條人口分界線;分組討論和辯論:人口與經濟發展、資源和環境的關系,我國人口數量過多產生了哪些負面影響,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的原因,促進西部大開發的有效措施。
教法建議: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探究和討論問題。通過讀教材上的三幅圖,引導學生在圖上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運用比較法比較一些重要的數據,如我國的人口總數和幾個國家的比較,我國的人口密度同幾個國家的比較,我國的東部和西部人口密度的比較,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較;運用多媒體展示人口過多產生的負面影響圖片或錄像,用幻燈片展示補充材料“我國每年消耗的資源和能源情況”。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材解析]
編寫意圖:本節可以說是前面學習中國人口的延伸,主要由56個民族、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政策等內容組成。民族團結是國泰民安、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少數民族的發展。
教學重點:少數民族的分布特征,了解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教學策略]
活動設計:在學習前,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網上、報刊雜志、書籍、圖片、電視)收集我國少數民族的資料,如服飾、傳統體育項目、音樂舞蹈、文字、節日、民居、飲食等。培養學生收集、整理、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角色扮演:讓幾個學生扮演主要的少數民族,唱其歌,跳其舞,并說出其在我國的聚居地點、主要飲食、傳統節日、宗教信仰等;舉行民族知識競賽、民族音樂聯歡晚會;調查學校所在地的民族構成狀況;讀“我國民族分布圖”,說出少數民族的分布地區以及分布特點。
教法建議:主要以創設情境、引導發現探究學習為主。引導學生完成一系列活動;運用觀察比較法,聯系學過的世界地理知識,比較中國和日本、美國民族組成的不同。觀察人民幣上的文字和民族服飾;強調圖例和注記,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運用多媒體展示少數民族圖片,播放民族音樂和音像、介紹民族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