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琳
2009年高考文綜試題,很好地保持“穩中有變、穩中出新”的基本原則,實現了選拔性考查的目的。仍然堅持了“能力立意”的命題原則,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作為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更具有綜合性,這不僅表現在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更在于學科知識與實際問題的綜合性理解、學科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科知識和能力與考生綜合素質的關聯。
一、以能力要求為目標,體現學科主體內容
試題體現了“以能力立意為主導”的命題指導思想。重點考查了地形剖面圖、氣候特征及成因、河流特征與農業生產、土地類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人口再生產、區域特征等問題。考查的地理學科內容與能力要求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考查內容仍是地理學科的主體內容。其中自然地理是考查的重點,分值占66分(客觀:24分,主觀:42分)。人文地理分值占30分(客觀:16分,主觀:14分),區域地理分值占4分。考生通過解讀材料和圖表,發現和分析有效信息,聯系所學知識,設計解決問題的路徑,進行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比較等,進而說明問題和表達結論。考試大綱所規定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考核目標與能力要求,在不同類型與不同梯度的地理題目中得以體現和落實。

二、注重地理思維過程,體現學科鮮明特點
地理試題提供了展示考生地理思維水平的良好平臺,選擇題注重地理要素的聯系與地理現象、地理基本規律、原理與方法技能的考核;綜合題重視地理要素在區域中的相互聯系。
本套試題淡化了地球運動知識的考查,放棄了往年多考的日照圖等知識點,突出考查考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地理思維能力和用地理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包括問題的要點、情境的關鍵、解答的條件、思考的提示等),認真審視,反復思考。并有所收獲,從而剖析出命題意圖。確定解題的思維過程。如36題是今年地理試題中難以得高分的題目之一。該題第(I)、(2)問,考生應首先根據尼羅河源流流域圖中的源流分布、年降水量等信息,聯系該地區所屬的氣候類型及其降水特點來分析、推斷尼羅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特點與成因。(3)問要求考生從前面問題的解答中分析尼羅河徑流量季節變化對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農業生產的影響。正確的思維過程應從尼羅河源流的降水季節變化特點—尼羅河徑流量季節變化特點—雨季是尼羅河豐水季節,尼羅河泛濫一河谷土地深厚、肥沃—旱季是尼羅河枯水季節,可進行生產、耕作,作物生長、收獲。從而得出尼羅河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的特點。這就是考生思考作答時注重地理要素的變化過程,既突出了基礎主干知識的考查,又體現對綜合分析問題和應用能力的考查。試題看起來不難,答案也是簡潔的,但其背后的思維過程并不簡單。因此,要求考生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基本的地理規律、原理本身,要通過具體問題的設計和解答,培養思考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另外,本套試題無圖不成題,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是考查學生地理知識、思維和能力的有效載體。高考文綜試卷突出考查學生地理讀圖、識圖能力,要求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分析和創造。每一組地理試題的設計都從圖表切入,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如今年高考地理試題圖表有坐標圖、剖面圖、柱狀圖、經緯網圖、等值線圖、區域分布圖及構成表等,全面、有效地檢測了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三、關注社會發展變化,體現理論聯系實際
地理學科除運用地圖突出考查學生應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思維品質及能力外,還十分強調學與用的有機結合,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及關注社會、關注未來、關注自己的發展,關注全球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倡導學以致用。而聯系實際的地理學習有助于滲透情感、態度和提升價值觀,有助于培養愛國情操、國際視野等。如客觀題9~11題,以新世紀我國四大工程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為切入點,背景材料中提供了涉及的某水源地的土地覆被構成表和各類土地面積百分比柱狀圖等信息,學生必須通過對圖表信息的獲取、篩選、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從而體現對學生空間定位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具備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的綜合考查。
總之,地理試題貌似容易,實則不然,對考生的基本地理素養與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試題穩中有“變”、穩中出“新”。題目設計立意深遠、思維靈活,注重地理基礎知識、原理、規律和思維過程的考查,緊扣中學地理教材主干知識,這些都體現了高考命題思路的成熟。也對今后中學地理教學起到了導向作用。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全面、準確掌握,抓住學科內最基本、最常見的主干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在復習中應有意識地將教材中瑣碎的知識點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形成多個相關知識點的網絡化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從多個方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大大提高復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