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華 湯洪年
一、了解高中地理教材結構與特色
教材的每一章前面都有一個問題式的提綱,讓學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學習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每一節都有“閱讀”、“知識拓展”、“活動”、“讀圖思考”、“案例分析”等欄目設置,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在活動中提高地理學習能力;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個“問題研究”供學生利用本章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材的欄目設置,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閱讀”、“知識拓展”、“活動”、“讀圖思考”、“案例分析”和“問題研究”欄目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課堂內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閱讀”和“知識拓展”欄目增加了學生的感性知識,通過拓寬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活動”和“讀圖思考”欄目訓練了學生讀圖和用圖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分析”欄目以原理解釋案例,以案例印證原理,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問題研究”欄目為學生提供了某一指定的專題或課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方法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搜集資料、社會調查和實踐操作等途徑,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其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最終感受和理解地理學的價值。
二、掌握高中地理學習技巧與方法
地理知識是學不完的,也是不斷發展的。因而對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識,而是能否主動地吸取地理信息,利用地理知識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實學好地理并不難,只要掌握好學習地理的工具和方法,就能學得扎實、學得靈活。
學會運用教材。教材是學好地理的主要依托。教材中的文字、地圖、圖表、示意圖、景觀圖和各種思考練習內容,都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思考,從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如位置與范圍、地形、氣候、經濟活動、都市特色等。
學會使用地圖。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地圖既是學習地理的工具,也是獲得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主要來源。因此,要學會閱讀地圖、使用地圖,養成讀圖、析圖的良好習慣,和地圖成為“好朋友”。
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地理不是死記硬背的一門課程,許多知識需要理解和思考。只有理解知識本身形成的原因之后,所獲得的知識才會是永久的。如為何西南地區到處都有竹樓?
按時獨立完成作業。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遇到不會的題目要及時找教師或同學問清楚,在作業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以來,許多學生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概念,認為只有老師布置的習題才算是作業。其實,在老師還未上課之前,作業就已經開始了。課前預習、搜集相關素材、閱讀相關資料;課堂上聽課做筆記、參與討論、隨堂練習、完成學案;課后閱讀復習、整理筆記、做習題、用紅筆訂正等都屬于作業的范疇。
豐富生活經驗。經常閱讀報紙、書籍,把學到的地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這樣你就會覺得學地理很有趣。我們周圍的環境是能夠直接看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是學習地理知識最直接的大課堂。對家鄉地理環境的觀察是最基本的實地觀察,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有利于了解更大范圍的地理現象。例如,借鑒周圍的地理事物,可以認識一般的地理事物,了解當地的農業與旅游業,可以推測、理解草原的畜牧業與高原的旅游業。
三、正視高中地理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從客觀因素上講,高中地理課本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主要內容是各種地理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發展的規律,不像初中知識那么簡單,特別是高一上冊的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單元的地球和第二單元的大氣部分,本身就是自然地理中的難點內容,所以學生學習這些知識時可能會感到困難。
從主觀因素上講,學生地理知識基礎較差,有的學生頭腦中儲存的地理知識幾乎是空白,這主要與中考不考地理有關,同學們在初中學過的地理知識,上高中時已遺忘很多。所以一些同學到了高中還不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分不清“長江、黃河、珠江”。在這樣的基礎上,一下子要運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斷地理事物顯然是比較難的。
許多同學可能會用初中時的方法來學習高中地理,顯然行不通。因為初中學習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基礎知識及地理感性知識較多,而高中地理是在理解概念內涵和外涵的基礎上,判斷地理事物,并分析其分布規律和形成原因,所以光靠“背地理”是學不好的。
最后,學習高中地理需要相關的高中數學和物理知識。例如,高一新生在學習第一單元地球時,普遍缺乏空間想象力,在學習第二單元大氣時,對“氣壓梯度力”等概念的理解也比較困難。所以相關學科知識的缺乏,無疑也增加了學習地理的難度。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與環境關系的科學。它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區域性的,更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學習,相信同學們在掌握了學地理的方法和端正學地理的態度后,一定能學好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