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茹 張 婷
本文通過設計兩個實驗驗證了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并例舉了它對自然現象、生產生活的影響。
一、問題提出
在高一的地理課本中講道: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真的會這樣嗎?我們能否用實驗來驗證這一結論呢?為此,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設計并完成了下面兩個實驗。
二、活動目的
研究和驗證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的地轉偏向現象。
三、實驗活動
實驗一
實驗工具:傘、紅墨水。
實驗步驟:
(1)甲同學撐開傘,站在一個空曠的地方,抬頭仰視傘面內側(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現象的影響)。
(2)甲同學順時針地轉動傘。乙從傘頂往下看則為逆時針轉動,所以模擬的是北半球的地球自轉。
(3)乙同學向轉動的傘面頂部滴紅墨水(模擬沿水平方向做運動的物體)。
(4)觀察紅墨水的流動過程,發現墨水向運動方向的右邊偏轉。
(5)甲同學逆時針轉動傘,乙同學在傘面上滴紅墨水,觀察到墨水向左偏轉(模擬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的地轉偏向現象)。

結論1: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轉。
結論2:地轉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偏轉。
不足:①沒有模擬出越過赤道后的地轉偏向現象。②沒有模擬出緯向運動的地轉偏向現象。③傘面轉動與地球自轉的實際差別很大。
改進措施:①加快傘的旋轉速度。②重復實驗。
實驗二
實驗用具:地球儀、繩子、一個小木塊。
實驗步驟:
(1)用繩子拴住小木塊,套在地球儀的北極點上(北半球其它點也可以),讓它自由下垂,不轉動地球儀時,木塊運動路線與經線重合;當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時,發現小木塊向右偏轉。
(2)讓小木塊沿著赤道運動,同時轉動地球儀,發現小木塊不偏轉。
(3)將地球儀的南極朝上,用繩子拴住小木塊,套在地球儀的南極點上(南半球其它點也可以),讓它自由下垂,不轉動地球儀時,木塊運動路線與經線重合;當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時,發現小木塊向左偏轉。
原因分析: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的物體由于慣性的作用,總是力圖保持原來的方向和速度。如下圖,在北半球,質點向北沿經線取A1B1。方向做水平運動,經過一定時間后,經線L1轉至L2位置。沿經線方向運動的質點,由于慣性,必然保持原來的方向和速度,取A2B2的方向前進,這時在L2位置上的人看來,運動質點已經離經線方向而向右偏了。
結論: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
四、定量描述
在《地球概論》一書中可以查到地轉偏向力的大小:f=2vωsinφ。f為單位質量物體的地轉偏向力的大小;v為物體的水平運動速度的大小;ω為地球自轉的角速度;sin是正弦函數;φ為物體所處的緯度。方向為垂直于物體速度的水平分量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五、實際應用
地轉偏向力會對洋流、河流、風及其它具有水平運動的事物產生影響。如南亞地區夏季風的形成、秘魯寒流在流動中呈離岸的趨勢、一條大河的兩岸所受到的不同侵蝕。
在生活中還可以看到下面的例子。
1、水漩渦的形成
當我們打開水龍頭向塑料桶中注水時,當水庫放水(放水口在水下)時,水槽放水時等,都會看到在水面形成漩渦。注水時呈順時針旋轉,放水時呈逆時針旋轉。因為當向桶中注水時,水從注水點向四周流動,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漩渦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南半球則呈逆時針方向旋轉。放水時表面水都流向下層出水點,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漩渦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南半球則呈順時針方向旋轉。例如,在洗碗池中放滿水,打開放水口,可發現在放水口形成一個逆時針方向輻合的漩渦。不過江河中的漩渦不一定符合這一規律,因為它還受到河床特征的影響。
2、車輛和行人靠右行
不是所有國家或地區的車輛和行人都靠右行,但靠右行是最為合理的。因為靠左行,北半球車輛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都偏向道路中間,更容易與對面過來的車輛相撞,發生車禍的頻率會更高。而靠右行,北半球車輛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都偏向路邊,路邊是司機開車注意力的集中點,司機會不斷調整方向來保證行車安全。
車輛靠右行導致人也靠右行,這樣更安全些。由于長期習慣,所以人們無論在哪里行走都喜歡右行。
3、跑道上逆時針跑行
在跑道上跑行,人們總喜歡沿逆時針方向。因為逆時針方向跑,在彎道處時,地轉偏向力向外,而人體做圓周運動時會產生一個向內的向心力,二力方向相反,更易平衡,過彎道處不易跌倒。若順時針方向跑,在彎道處時,地轉偏向力和人體做圓周運動產生的向心力方向相同,不易平衡,過彎道處時易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