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寧辛
這是一個結束的時代,錢鐘書走了,李慎之走了,王元化也走了。“五四”余韻里最后一撥老人都漸漸走了。天地生幾聲嘆息,人間也生幾許期待,種子撒下了,未來應有收成。思想者、學人也常是農人:夏日書田常綠,必有秋天學海金黃。
所以,這也是一個開始的時代。
“五四”并不遙遠,前賢功業是一本讀不薄的書,后學翻閱品讀,歷史再生,文明重鑄,事業、思想、學養,是用生命丈量的,是用人的情感、愛悅和苦難建構的。
行者留風。這是《王元化和他的朋友們》留給我的感動,也是留給讀者的感動。
那樣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空前的活躍,都向著共同的目的地出發,救國救民,路卻千差萬別:革命的、教書育人的、搞研究的、做學問的、干實業的……幾乎是一個世紀的跋涉。如今,盡管人物已寥若晨星,但大家終于找到了人本,也認清了歷史。大江東去,后浪推前浪。
王元化先生,似乎簡單又獨特。他未曾出國留學,少了那一個時代的是非。他參加了革命,十七歲就成為中共黨員,在后來的歲月里,這注定了他的簡單。但他又是獨特的,父親的留學歸來,清華園里的成長,基督精神的熏陶,加上一份天生的學者資質,以及對《文心雕龍》深入的研究……做一個思想者,注定了他求真的承擔,以致他晚景里博得的“北錢南王”和“北李南王”的美譽,這是學問和思想的殊榮,更是王元化生命的高點,也幾乎可看作是他精神的終點。
回望過去,我們看到了行者的路和相伴的人。
王元化先生不到二十歲就和孫冶方、顧準一起工作。雖是革命的地下工作,孫、顧二人的品性無疑給了年輕的王元化以巨大的感染。前者是中國市場經濟之父,后者是蒙昧時代的先覺者,一定意義上說,學問是死的知識,而人的精神卻有著生命的體溫,王元化從他們身上獲得的東西只能在王元化的生命和著述中尋找。接近胡風,當是相同的認知和求真的秉性的結果,走近熊十力卻是懷著求知者的虔誠,幾乎是在同樣的情景下又結識了郭紹虞,還有黃炎培、韋卓民、馮定、錢鐘書、錢谷融、黃宗英等,或師或友或后生,一個戰士的王元化,一個學者的王元化,一個思想者的王元化,一個堅定又隨和的生活中人,一一躍然紙上。
在整個編輯過程中,最讓人感動的也許是以下幾例。
走近名滿天下的熊十力。上世紀六十年代,是王元化人生最為沉淪和落寞的時候,一頂胡風骨干分子的大帽子,足以讓人所有夢想才情化為烏有。而熊十力呢,既是人杰也是怪杰,雄視一世且睥睨一代。一般來說,人處于逆境中信心是要大打折扣的,這時,王元化向熊老請教學問會受到禮遇嗎?王元化,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熊先生不是自命菩薩嗎?既然如此期許,焉能不接待眾生。揣著韋卓民先生的推薦信,王元化敲響了熊先生的門。王說了自己處境,表明研究《文心雕龍》需求先生指點佛學。熊先生不僅客氣地接待了王,“他的眼光似乎默默地含有對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同情,這使我一見到他就從自己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親和力”(王元化語)。此后,王元化幾乎一周造訪一次。一次,王元化登門請教,熊先生正沐浴,便叫王元化進去說話,便一面沐浴一面交談。真是大英雄本色,真名士風范。在王元化那里,熊先生盡顯親切柔和。
與郭紹虞卻是另一種相知相惜。王元化把給青年研究人員講授《文心雕龍》的講稿以柬釋形式寫定,并寄給郭紹虞過目。郭紹虞先生是新文學元老,后又歷任幾所名牌大學教授兼系主任,在當時,名望、地位隆盛,而王元化卻是落魄之身。其實,在郭先生那里,他與王元化神交久矣,早在共和國建國之初,郭先生主持復旦文學教學,銳意出新,他就推薦王教授中國古代文論,這是十年前的事了。郭先生當然了解王元化的處境,他不僅認真讀了柬釋,還回了信,給了高度的評價和熱情的鼓勵,并具體籌劃怎樣一一發表這些文字。難怪王元化說“這是那寒冷歲月中從未領受過的溫暖”。郭先生還親書嵇康的《贈兄秀才入軍詩》贈王元化,表達了郭先生對身處困厄的晚輩學人的高情厚誼。
這二例是賢達對王元化厚愛。
最見王元化善待朋友的事件卻莫過于對胡風與顧準。在文學觀念上王元化與胡風有共同點,當然也有不同的地方,這很正常。胡風有缺點,但大節無虧,這在一個人是最重要的。所以王與胡書信往來,討論文學與出版問題,在王元化作為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時也出版胡風的著作,這也很正常。無論如何,胡風的文學建樹是有目共睹的。但王元化怎么也沒想到,恰是因為這原因,最后要他承認胡風是反革命分子就可以作為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否則也將是為胡風分子。經過一周激烈的思想斗爭,他自己戴上“胡風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出來了。這一周何其漫長,又何其痛苦!但王元化選擇了真實、責任、良知和苦難。這故事今天聽來都不能不讓人驚心動魄!正因為這種堅持真實,不失良知的風骨,才有后來他對顧準著作出版的全力支持,對顧準貢獻充分肯定。顧準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分子和思想者。他的新不僅在人格的尊嚴,更在他的理性,還在于他穿透歷史云霧的眼力,超越現實的勇氣和甄別正誤的透徹。這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對顧準文章的推介,對顧準思想的宣傳,對顧準熱的形成,王元化可謂居功至偉。這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巨大的意義,因為在中國精神史上不曾有。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種子撒下了,應有收成。王元化也是一位播種人。
關于王元化,我們有理由期待一部系統的傳記,史傳的、評傳的都可以。但我們同樣喜歡羅銀勝所著的《王元化和他的朋友們》這樣的文本。它不僅是一本小書,也是一冊朋友私交照,又是一束心靈斷簡。在時光里,一個個片斷,可以串起生命的長卷;一件件往事,可以看見一個思想者情感和心靈的豐滿。隨意,卻真實;短小,更足見生命瞬間的精彩。在這里我們見到一個大致完整的王元化:戰士的、學者的、思想家的,并且由此我們重回那個時代,再現那一段歷史:希望、奮斗、熱愛、夢想。
生命是一種全息風景,這種介紹雖然只能管窺斑點,但愿能引得有更多的讀者去了解王元化,這也是我們一點小小的心愿。
(羅銀勝:《王元化和他的朋友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