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買辦”,Comprador,原本是葡萄牙語,用現在通俗說法,就是跨國企業里的中方職業經理人。當年在上海,它被翻譯成“糠擺渡”,也就是中洋之間的橋梁。
由于國際貿易初萌于廣州,繼興于上海,所以兩地附近縣城便成了出產買辦最多的地方,其中最出名的有廣東的香山幫、江蘇吳縣的東山幫和浙江的寧波幫等。在晚清“四大買辦”中,唐廷樞、徐潤和鄭觀應均為廣東香山人,席正甫為江蘇東山人。
在買辦群體中,最值得紀念的人是鄭觀應(1842—1922年)。
鄭出生于買辦世家,其叔父等人也為多家洋行的買辦,他少年時游歷過越南、泰國和新加坡等地;17歲那年,也跟很多同鄉一樣,到上海寶順洋行做了一名學徒;到1873年,英商太古洋行創辦輪船公司,年輕的鄭觀應被延聘為總買辦。他很有經營謀略,曾經總結出辦好輪船公司的十條經驗,其中包括用人得當、加速船運周期、降低能耗、多攬客貨等等。為了降低能耗和運輸費用,他購買的輪船均為燒煤少、行駛快、裝貨多的新式輪船。在他的經略下,太古輪船公司后來居上,發展得極為迅速,據他自稱,“當太古開辦之時,只有舊船三艘,力與旗昌爭衡,尚屬得手,所以逐年添船,獲利更厚”。1872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為了辦好局務,他將當時名聲最大的兩個買辦、也是鄭觀應鄉親的唐廷樞和徐潤拉了進去。一個很隱秘的事實是,當初唐廷樞為招商局招股,竟暗中說動鄭觀應出錢入了股,因此,鄭也是招商局的一個股東。1877年,鄭觀應與太古的合同期也正好到了,唐竭力拉攏鄭觀應入局,太古方面出高價挽留,鄭觀應再三考慮,還是續簽了五年雇傭合同。
很快到了1881年,鄭觀應的五年合同期眼看又滿了。招商局又打起這位經營奇才的主意,這回是李鴻章親自出馬,他向朝廷上奏,懇請將鄭觀應“一門好善”的事跡載入廣東省志和縣的縣志以示表彰,奏片剛剛寫好,盛宣懷就馬上抄錄了副本寄給鄭觀應,這對于鄭氏家族實在是一個無比榮耀的事情,鄭觀應自是感激涕零。接下來,在唐、徐和盛三人勸說下,鄭觀應轉投招商局。他說服自己的理由是:招商局目前的經營格局尚不穩健,“若不早日維持,恐難自立,我國無輪船往來各通商口岸,更為外人所欺辱”。最后七字,是來自鄭觀應的內心召喚。
1882年2月,鄭觀應與太古的合約期滿,3月,他接受李鴻章的委札,就任招商局幫辦一職。
買辦生涯如此穩定而多金,唐、徐、鄭三個香山人卻相繼棄之轉投,究其原因,除了商業利益的評估外,更大的沖動應來自于他們對國家的報效之心。
買辦一族,是當時中國人最早接受“西風”的,也可以說是最先開化的。他們天天與外商接觸,有的還從小接受英美教育,對先進的商業理念和現代國家觀念有深刻的認識。而在這過程中,他們也對中國的落后和國民之愚昧最有切膚之痛。唐廷樞的同學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國后,也在上海寶川洋行當過一段時間的買辦,他回憶說,“買辦之俸雖優,然操業近卑鄙”、“以買辦之身份,不過洋行中奴隸之首領也”。這種低人一等的屈辱感,深嵌在很多買辦的人格中。因此,國家稍有召喚,他們自會義無反顧。這些人中,以鄭觀應的觀念最為先進,他被認為是近代史上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改良思想家。
要商戰,首先要學西方,“效其技藝,臻于富強”。這一觀念并不新鮮,自魏源之后,時人俱有此論,這在當時的洋務派已成共識,超人之處在于,鄭觀應繼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第一,他從孟子“國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出發,出人意料地引導出民間資本是商戰主角的結論。
第二,鄭觀應認為徒慕西方的技藝之長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操泰西立法之大旨本源”,這個大旨本源就是改良政治,“仿泰西之良法”,實行君主立憲。
然而,鄭觀應在招商局的日子過得并不愉快。到1884年,唐廷樞和徐潤相繼被盛宣懷趕出招商局,鄭觀應成孤鴻一只。其后十年間,洋務派再無大的建樹。
1894年7月,清朝與日本爆發戰事,史稱“甲午戰爭”。在這一激蕩時刻,鄭觀應因《盛世危言》一書再成焦點人物。
鄭觀應在過去的十年里,一邊忙著為盛宣懷打理各地的實業事務,一邊還在完善著他的變革思想。1894年春夏,當甲午海戰開打的前后,他刊印了五卷本的《盛世危言》。他自稱,“時勢變遷,大局愈危,中西之利弊昭然若揭?!痹谶@部書中,他繼續呼吁“習兵戰不如習商戰”,提出創辦新式銀行、平等中外稅收、收回海關權、鑄造簡便通貨等等切實可行的措施。他更大膽地提出向日本學習,這種務實氣魄絕非尋常書生可比。另外,更為重要的是,他比十年前更為清晰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內容包括實行立憲、設立議院、進行公開選舉,他堅定地寫道,“政治不改良,實業萬難興盛”。
也是在1894年前后,鄭觀應還向朝廷推薦過一個年輕人,他就是日后推翻帝國的孫中山。
孫文跟鄭觀應一樣,也是廣東香山人——后來這個縣因此更名為中山縣(市)。1894年4月,就在中日戰事將起之際,孫文寫出洋洋八千言的《上李傅相書》,6月,專赴天津向李鴻章投書。在這封信中,年輕的孫文對發展農、工、商、學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鴻文既成,需托人推薦,孫文找到了香山同鄉鄭觀應。鄭寫函給盛宣懷,請他轉達。史料顯示,李鴻章對孫文的投書毫無反應,后者自此決意告別改良,投諸暴力,以血腥革命的激進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
鄭觀應與盛宣懷互相欣賞,是一輩子的好朋友,他們是當世最杰出的實業家,在胸懷抱負、思想高度、戰略眼光和經營能力上可謂一時瑜亮。不過,他們在官督商辦的理念上卻始終格格不入,鄭信仰民本主義,對官商體制從來深有不滿,十多年前唐廷樞、徐潤在招商局的下場更是寒透了他的心??墒?他對盛又有知遇之心,也很想借盛的官府背景和強勢力量振興國家實業。這種矛盾心態糾纏了他的一生。
鄭觀應逝于1922年,晚景蕭條。當年的三個大買辦先后都毅然告別優厚且能世襲的洋行生涯,轉而為朝廷所用。日后讓人唏噓不已的是,唐、徐、鄭三人自投身于官督商辦事業之后,其經歷竟是同樣的坎坷悲情。唐廷樞逝于1892年,據當時人稱“身后蕭條,子嗣靡依,未能稍食其報。”徐潤后來被盛宣懷趕出招商局,又經歷多年磨難,逝于1911年,所積財富不過萬兩。人生運勢隨國運而動蕩,是非得失如此詭異,讓后來者一言難盡。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