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雖然有許多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為計劃經濟體系翻案,認為它并不像一般人所說的那么一無是處,甚至還起過不可或缺的歷史作用。可是今天,仍然相信并且完全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到底是寥寥可數了。中國也曾是個奉行計劃經濟的大國,但是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難道不就是一個國家逐步退出經濟生活,讓市場機制代替政府計劃的歷程嗎?除了仔細掌握市場與計劃之間的分寸,把握好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和定位之外,我們現在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中國會不會也漸漸放棄“計劃形象”的老路,不再硬性地經營政府和國家的形象,也不再為了所謂的“正面”效應而任意形塑輿論環境的生態呢?
什么叫做“計劃形象”?什么是“正面”效應?我們看看北京奧運開幕式上的兩樁“造假”事件就知道了。
首先是那場先聲奪人的巨型足印煙火秀。原來北京奧組委深怕現場效果不如理想,所以預先以計算機動畫技術錄制了這個場面,然后把它加插在當晚的實況直播里頭。雖然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在事后的訪問中立刻承認此事,但我們還是不能不說,這個手段已經完全改變了大家對“實況直播”四個字的一貫認知。
其次則是贏盡全球觀眾歡心的林妙可被揭發只是那段《歌唱祖國》的幕前替身,真正在演唱的其實是背后的楊沛宜。按照中國媒體的習慣說法,這是不折不扣的“假唱”,不止有違職業操守,甚至還可能觸犯了國家為打擊“假唱”歪風而專門訂立的政令。就算退一萬步講,你也總該還幕后代唱的楊沛宜一個名譽,讓全球觀眾知道是誰在演唱吧。即便是電視電影這些娛樂產業,也總會把替身演員的名字全部列出。如今一場史上最多觀眾收看的電視大秀怎能公然做出這么不公平的事情呢?
根據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的說法,這么做是為了“國家利益”。因為林妙可雖然長得很漂亮,但歌聲的音域卻不夠寬;而楊沛宜的演唱美則美矣,卻又壞在正處換牙期,形象不佳。也就是說,無論是一個相貌可愛但歌唱得不好的小女孩,還是一個聲比天籟但樣子不夠動人的小女孩,都不能恰當地滿足“國家利益”。這番話傳出之后,輿論嘩然,大家都不能理解這等小事何以會上升到“國家利益”的高度;更有許多人為楊沛宜抱不平,覺得她清麗可人,絲毫不下于林妙可。
音樂圈的人都曉得貴為現代音樂大師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關門弟子的陳其鋼,實乃當世華人作曲家中的佼佼者,藝術成就甚至要比他的同學譚盾還高。而且他一向愛惜羽毛,從不茍且,是個很有個性的藝術家。這回怎么會做出這等既違反藝術原則又不符國際常規的事呢?
說穿了,這就是形象工程。許多地方政府不顧所在縣市的實際情況,也不管社會的整體需要,又不屑于使用少數可堪利用的調查工具先去研究人民對自己的看法,就隨意耗用公帑大興土木,以為一兩座巨大的政府建筑物就能在人民心目中制造出美好的形象,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一直以來,不少官員都以為自己是藝術家,覺得自己官位大了,審美品位也就比別人高了。在經濟領域上,他們或許會承認自己不是專家;但是說到政府形象和地標設計這些事,他們卻自覺要比任何專家都還內行,總是意見多多指手畫腳。有趣的是當你再問他們到底有沒有一個整體的視野時,他們卻又答不出個所以然來,通常只能報以“正面”二字。
假如城市只是一面地圖,政府當然可以大膽規劃,任意在上面修大道開運河;假如社會只是一張白紙,政府也能夠為所欲為,在上頭畫出自己理想中的“正面形象”。但是現實社會不是地圖也不是白紙,尤其現在的社會,階層分化,媒體發達,所有人都有不同的渠道去發放和獲得各種信息。就和計劃經濟總是難以掌握全部經濟信息一樣,計劃形象也不可能獲知和壟斷所有和政府形象有關的信息與反饋。
然而計劃形象的主事者往往不能預知一切后果,正如為自己蓋“白宮”的地方官也不知道原來這么做會挨罵。與其苦心經營正面形象,然后弄出個破綻重重、實質與表象反差巨大的結局,何不以一個最正常的真實面目坦然示人?為了正面,犧牲正常,別人是看得出來的。形象當然可以規劃,也可以設計;但再怎么規劃設計也不能脫離正常的現實。難道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超級大國,竟然容忍不了一個七歲女孩再正常不過的換牙嗎?(摘自《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