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的影響是相當中性的
英國《獨立報》10月15日文章,原題:金錢和漢語推動中國侵入非洲 這天下午,利比里亞的塞繆爾·多伊體育場預計會有十多人到場。在那里的一個臨時教室里,老師李鵬(音)已經給他們上了將近兩周的漢語課。科珀是其中一名學員,他決心掌握難學的漢語。他說:“我們利比里亞人向來跟美國人親近。但諷刺的是,對我們更開放的是中國人。”同一天,在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更多人群聚集在另一個體育場,抗議幾內亞軍政權。非盟下周將討論可能的制裁措施。但有消息披露,中國準備為幾內亞政權提供生命線,形式是價值近43億英鎊的石油和礦石協議。這讓許多人弄不清中國在非洲的真實面目:是像李先生那樣尋求增進理解?還是只想搞到原材料?
專家認為,中國涉足非洲的政策已有所改變。去年,中國協助敦促其主要石油供應者之一蘇丹同意增加聯合國在達爾富爾維和行動。接著是今年較早前中國領導人出訪時,表示有意增加對非洲的援助。
據圣安德魯斯大學國際事務學者泰勒認為,這種明顯的困惑源于對北京的“一無所知”——“往往把中國當做‘中國公司。”他表示:“不存在統一的中國對非洲政策——它是經常彼此競爭的參與者和勢力的混合,未必符合官方的政策。”一些分析家認為,中國對諸如蘇丹和津巴布韋等國家不附加條件的做法并不能反映全貌。
中國與埃塞俄比亞的交往或許更能說明中非關系的實質。不論那場因饑荒而激發的對這個非洲之角國家的援助有何得失,都遠遠比不上中國給該國帶來的變化之大。該國稱沒有任何中國感興趣的原材料,但北京向它提供貸款修建公路和水電站,還為它的國有移動電話網絡擴建項目提供資金。
莫妮卡·塔庫爾博士在一篇研究報告中認為,中國在埃塞俄比亞扮演的角色與西方一些人所制造的饑餓之龍的可怕形象不一致。她寫道:“中國在非洲的活動,屬于它持續崛起為全球大國進程的一部分,因而與老牌大國以前所做的沒什么區別。至于對埃塞俄比亞是福是禍眼下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該國可從中國的經濟參與中獲得很大好處。”
不過,中國自身崛起為強國是基于經濟增長。那些希望中國支持非洲公民或政治權利的人可能要失望了。《中國在非洲》一書的作者奧爾登認為:“中國對非洲權利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由非洲人自己決定。總的來說,中國的影響是相當中性的,實際上更多的是經濟發展。▲(作者丹尼爾·豪登,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