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提出任內訪臺 尋求港臺關系突破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孟 甲
香港特首曾蔭權14日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任內可以到臺灣訪問,他這一番出人意料的講話,在臺灣引發熱議,負責涉港事務的臺灣“陸委會”第一時間表態歡迎,島內媒體認為曾蔭權的講話絕對是有備而來,旨在借訪臺促成港臺關系更大突破,同時為自己的政績考慮。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宋國成表示,曾蔭權的表態可視為兩岸和解的進一步發展。
據臺灣《聯合報》15日報道,14日上午,曾蔭權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與以往不同,這份施政報告特別強調提升港臺關系。施政報告認為,兩岸直接“三通”后,香港的傳統角色受到嚴峻考驗,尤其是中轉的客流和貨流急劇減少。隨著兩岸經貿關系深化,香港經濟環節會面臨更大挑戰。曾蔭權提出港臺關系發展策略三個基本內容:一是建立合作框架,除推動雙方商貿合作委員會開展工作外,香港將成立“港臺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推動與臺方多范疇和多層次的交流;考慮在適當時候及以適當形式,在臺灣設立綜合性辦事機構,加強兩地高層次交流。第二,展開對臺經濟合作,以服務業為主調,加強與臺灣的經濟合作。第三,在兩岸三地金融、經貿、旅游等交往中,香港擔任積極角色,包括積極發揮香港在兩岸人民幣結算業務中的作用,爭取香港旅行社能在大陸經營民眾赴臺旅游業務;研究進一步發展兩岸三地“一程多站”的航空及郵輪旅游。
在當天下午的施政報告記者會上,曾蔭權突然表示,希望任內的“適當時間和場合”,訪問臺灣。當天晚上的施政報告論壇,曾蔭權又再次強調訪臺意愿,并說這不是單方面的事情,至少要有“對方”的邀請,但他重申希望任內可以完成此事,他也相信可以做到。《聯合報》的文章認為,身為特首,談到香港對臺事務,曾蔭權不能隨心所欲,14日曾的一系列動作和言語,是經過精心規劃,也因為來得太突然,所以“兩岸三地政壇同感震撼”。臺灣“陸委會”在第一時間回應,歡迎曾蔭權訪問。
香港特首目前尚未訪問過臺灣。《聯合報》的分析認為,現在由于兩岸關系大幅改善,港臺互動相當熱絡。在此之前,香港下屆特首熱門人選梁振英,已兩度訪臺。不論是身為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還是作為潛在的特首競逐者,梁振英的訪臺,除了凸顯個人濃厚色彩,又蘊含了綿密的政治布局。看在想對港臺有所大突破的曾蔭權眼中,別有一番滋味。《聯合報》的文章還說,對港臺關系來說,特首訪臺是重大突破,因為香港在對臺事務上,向來比北京還保守。現在曾蔭權大做港臺關系文章,主動提出訪臺,首先是香港戰略位置生變。港臺關系的新生熱絡,對香港未來布局有特殊意義。其次,打出“臺灣牌”,能夠在港臺關系上因此有大突破,也算對港民有個交代。如何在兩岸關系中,重新找回香港的中介角色價值,甚至港臺關系能超越兩岸關系,應是曾蔭權期望任內能完成的大事。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宋國成表示,過去兩岸還在沖突對立的時候,香港其實就是兩岸來往的一個窗口,在殖民時期香港必須要聽從英國政府的指揮,英國與臺灣不但沒有“邦交”還關系極為冷淡,英國政府根本不允許香港公務員與臺灣有任何官方來往,更不要談總督到臺灣訪問。回歸中國后,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特首的行動也必須遵守北京的節制,雖然兩岸三地的關系在香港回歸后更為密切,但是香港特首還是與臺灣從未有任何公開與官方往來。曾蔭權主動表示要來臺灣,絕不是他個人的意思,而是大陸高層對香港特首的開放措施,更是兩岸關系更進一步和解的契機與訊號。當然,與兩岸關系大跨步發展比較起來,港臺關系的和諧其實只是一盤小菜,重點還是兩岸關系的進展。
兩岸關系發生歷史性轉折的這一年多來,港臺交流與合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去年底,香港貿發局在臺北正式開設辦事處。從今年開始香港連續公布利好措施,為訪港臺灣旅客進一步提供便利。到訪香港的臺灣各界人士也絡繹于途,有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時任國民黨秘書長的吳敦義,時任桃園縣長的朱立倫等,他們或推介招商、或學術交流,互動合作層面和范圍不斷擴大。其中臺中市長胡志強,是到港最頻繁的一位,從去年4月底至今,他已經3次率團訪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