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低碳經濟正在成為一場被譽為與工業革命有同樣重要意義的新型產業革命。種種政策跡象顯示,我國也正在步入不可逆轉的低碳經濟時代。然而在如此大趨勢下,中國企業無論是意識上還是技術上都還沒有做好具體的應對準備。
作為一個整體,中國企業正集體遭遇一個前所未有的跨越低碳門的挑戰。對中國大多數企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來講,低碳經濟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一道實實在在的門檻,難以逾越。中國企業普遍對氣候變化、低碳經濟可能帶來的巨大機遇和巨大風險認識不足。由于我國缺少能夠在世界經濟中進行戰略性產業鏈組織布局的企業集團,缺乏戰略思維、社會責任思維、全球產業鏈競爭思維;或者說即使有這樣的集團,它們也沒有進行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布局。
從某種意義上說,相比國際上的諸多知名企業、大型跨國公司在2003年前后就已經開始建構并日趨成熟的氣候分析、碳金融風險管理架構和制度,國內的企業幾乎已經錯過了從戰略上把握國際分工和產業鏈革命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雖然國內學術界有一些為數不多的前期研究,但是在尋求與產業界合作時,往往被國內的大企業認為是無足輕重的東西,而喪失掉戰略制高點,這包括國內電力石油煤炭等大企業,集體喪失先機。一旦國家大力推動低碳發展,電力石油煤炭以及汽車業都將最先遭受沖擊。
其實,在低碳經濟領域,中國有一批掌握了低碳技術,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這些企業洞察了先機,在低碳經濟時代上演了一出出鯉魚越龍門的嬗變好戲。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風力發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組件出口國,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國和消費國。在氣候組織的《中國的低碳商機》報告中提到的全球100位綠色巨人中,中國占17席,其中11人從事太陽能產業。然而,即使在風電、光伏這些我們取得領先的領域,目前都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更加尷尬的是相當多的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我們手中。也就是說,在低碳領域,以市場換技術基本行不通,市場快要飽和了,核心技術仍然沒有轉移過來。低碳經濟領域的產業競爭,顯然不同于以往那些傳統加工制造業,難于以市場來換技術,以空間來換時間。要掌握低碳經濟的核心技術,中國企業必須熟練掌握和堅決依靠以自主創新為主線的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所要求的環境管理是管理質量的集中體現,是管理面臨的最復雜的挑戰,而低碳經濟具有相當高的技術、市場和規制的不確定性,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且不確定環境下的經營管理是中國企業的弱項,中國企業幾乎習慣了在政府關注和管制的確定性環境中生存,管理觀念、管理技術、管理人才隊伍嚴重滯后。此外,低碳經濟還將迫使中國企業擔起社會責任。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運動剛剛起步,近年來在從傳統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轉變的過程中才開始逐步建立。
面對低碳化浪潮,中國企業已難以置身事外。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的并不僅僅是政府政策的鼓勵,更需要企業的率先推行。在低碳發展正在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全球性浪潮下,中國的企業只有盡早實施低碳化,才能占據先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環境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