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綠色博弈”中
掌握話語權
李玉川
隨著12月哥本哈根聯合國世界氣候大會的日期日益臨近,國際社會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應對氣候變化已不僅僅是科學和環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表面上看,全球氣候談判是為了保護和拯救地球,其背后卻是各國圍繞構建國際“綠色政治”和“綠色經濟”新秩序的博弈。中國應當在這場博弈中,積極主動地掌握話語權。
目前,發達國家憑借其資金和技術優勢,已經輕松地在“新能源”領域中占了先機。奧巴馬政府還提出了“新能源戰略”,明確將“新能源”經濟作為未來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發達國家也提出了較高的溫室氣體量化減排目標,并要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采取“量化行動”減排溫室氣體。表面上看,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采取了“高姿態”,但實際情況是,目前發達國家人均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已達15噸,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人均不到3噸的水平,而發達國家已走完了工業化、城市化這些高排放的發展過程。發展中國家要保持發展必然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如果接受發達國家的談判要求,發展中國家就將失去發展空間。可以說,發達國家的氣候談判框架對發展中國家嚴重不公平。
新秩序和新規則的構建對世界政治和世界經濟具有長期深遠的影響。二戰后,美國憑借其強勢地位,主導創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時至今日,美國仍坐享這一規則的紅利。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美國僅僅憑借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靠增發國債和加印美元,就可以把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損失轉嫁給他國。
一旦各國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就未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達成新的協議,以應對氣候變化為核心的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就將確立,它對未來世界政治和世界經濟的影響甚至可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相類比。誰能在這場國際“綠色政治”和“綠色經濟”新秩序的構建中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就將使本國占領道德高地,并為本國經濟爭取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能否在這一新秩序的構建中爭取到相應的話語權,既取決于中國承擔國際義務的大小(即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更取決于中國能否在談判過程中提出能為各方,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所認可和接受的談判框架和建議。
在談判中,中國應堅持要求自己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全面闡述和宣傳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看法和主張。中國應主動設置談判議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氣候變化過程中的歷史責任,敦促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還應堅持“人均排放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減少“奢侈排放”,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排放”,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作者是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何積極主動地塑造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未來中國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中國只有具備了維護、促進并引領周邊安全與穩定的能力,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區域大國。
從去年起,中國一些鄰國的局勢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蕩。眼下,巴基斯坦政府軍正與塔利班激戰,已經造成10多萬人逃離家園。在阿富汗,亂局依舊;而東北方向的朝鮮半島,核僵局尚未出現真正的緩和跡象。有些地方成了在中國境內制造動亂的恐怖分子的逃亡之地,有的利用中國的善意和被動反應,頻頻挑釁。縱觀周邊,從中亞、中東、南亞到東北亞,世界熱點問題呈“U”字形展開。
周邊的動蕩不可避免地給中國帶來諸多麻煩。周邊“多事”時中國也越來越躲不了清靜。
任憑周邊動蕩影響中國的發展,既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也影響了中國在這一地區,乃至世界的大國地位。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來說,穩定周邊,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能不能有所作為,手里有多少資源和杠桿。世界上所有的大國,無不把穩定周邊視為最重要的對外戰略。
自冷戰結束以來,中國把很多精力放在“經營周邊”上,目前與周邊關系趨于穩定。總體而言,鄰國對中國的向心力在增強,矛盾激化的風險大大減少,原來的分歧與爭端基本得到解決。這為進一步擴大中國在周邊地區的政治、外交和經濟影響力打了一個好的基礎。
未來形勢的變化,為中國的周邊戰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具備一定地區主導能力的大國,中國不僅要與鄰國和睦相處,還要能夠更加主動地影響周邊走向穩定,發揮出“地區穩定器”的作用。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由于實力和影響力的不足,對周邊問題不是預警不足,就是不得不采取被動的應對方式,出了問題后才設法解決。而不是在問題剛剛出現時,就施加影響,使局勢朝著更有利于穩定的方向發展。
當前,對中國周邊安全威脅最大的,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仍是一些熱點問題。這些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有多個大國的利益糾纏其中,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到根本解決。中國應在相應的多邊體制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降低發生嚴重沖突的風險,增強危機的可控度。
穩定周邊是一項非常艱巨的戰略工程,我們必須要有“遇事不怕事”的精神,該參與的就不能回避。要學會運用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等多種多樣的手段,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手段,達到穩定周邊的戰略目標。這就如同中國武術一樣,既可剛中有柔,亦可柔中帶剛;既可虛實相間,亦可軟硬兼施。
塑造周邊穩定,正是中國穩定發展更深層次惠及周邊的體現,也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所應肩負的責任,它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周邊國家的利益。▲
環球時報200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