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蕊
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從20世紀初至今,短短不過100余年,從無到有,從片面到全面,從經驗到科學,從重物到重人,從硬管理到軟管理,經歷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也為世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今天的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正以后起之秀的角色謀求著發(fā)展。我們打開窗戶,去呼吸、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試著去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去適應世界,事實上,我國GDP的增長速度也用事實證明了我們的努力。
歷史源遠流長,東西方按照各自的軌跡發(fā)展著,他們有著人類社會很多共通的東西,但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他們各自所具有的特質,在差異中找尋秩序和契機。我國的管理理論似乎一直以來都是空白,但這并不能否認管理思想的存在。恰恰相反,管理思想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產生和發(fā)展的,也就是說,我國的管理思想也有了悠悠五千載的歷史。
公元前400年戰(zhàn)國時期,齊國將軍孫武,為了將他在多年的戰(zhàn)爭中總結出的智慧傳給后人,寫就《孫子兵法》,成了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著作,它不僅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早、最全的一部兵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戰(zhàn)略、謀略全書。
現(xiàn)在,《孫子兵法》的魅力早已經超出了軍事領域而延伸到了工商業(yè)領域中,因為工商業(yè)的本質就是競爭,孫子的原則非常適合于這種競爭的商業(yè)環(huán)境。在美國和歐洲,《孫子兵法》在無數(shù)關于戰(zhàn)略、組織和競爭的書籍中被廣泛引用,其中的精彩字句被論述工商業(yè)問題的無數(shù)文章所摘錄。無數(shù)的CEO們運用這些原則使他們的公司走向了繁榮。經商和戰(zhàn)爭一樣,都是建立在士氣和裝備基礎之上的意志、活力和速度的競爭,都要高效率地、有效地使用稀缺資源,都是永恒并不斷變化的,全球的許多工商業(yè)人士都發(fā)現(xiàn)了《孫子兵法》的價值。
在其中,我們不妨選取關于領導的論述,對中西方的管理思想作一比較,希望能在差異中辨明我們的前進方向。
孫武十分重視將帥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認為“懂得用兵的將帥,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存亡的主宰”(《作戰(zhàn)篇》)。在《謀攻篇》中,孫武把將帥與國家二者間的關系比作是軌與車的關系;在《九變篇》中還強調指出將帥必須精通各種機變,必須克服貪生怕死、急躁易怒等弱點;在《地形篇》中指出了將帥指揮作戰(zhàn)導致失敗的各種原因;在《火攻篇》中反復告誡:將帥不能因一時的慍怒而草率用兵。
為此,孫武提出了選將用將的五條標準:“智、信、仁、勇、嚴”,五德缺一不可。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小典故,一次,劉邦在戲問韓信,他打仗時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十萬”。劉邦又追問,那么你呢?韓信說“百萬”劉邦有些不高興了,問“為何”,韓信答道:“將可以將兵,而帥可以將將,君乃帥才”。這個小故事給我的感觸很深,在中國,領導的思想已經相當成熟了,人們在不自覺地應用著,討論著……領導除了基本的五德之外,還會分層級,各有各的玄機。
然而,盡管中國包括《孫子兵法》在內的很多古典著作里都滲透了管理學的思想,但終究沒有形成理論體系。我們不得不承認,近現(xiàn)代我們的管理學一直隱藏在西方的光環(huán)之下。西方在產業(yè)革命以后,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伴隨著他們規(guī)模的擴大,管理理論也隨之產生了。
19世紀末,泰勒的科學管理、法約爾的職能管理、梅奧的人群關系理論及巴納德的組織理論等出現(xiàn),近代管理學形成。到1945年以后,為現(xiàn)代管理思想階段,這一時期,百家爭鳴,出現(xiàn)了眾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學派。他們結合著經濟發(fā)展不斷地充當弄潮兒的角色,提出了有預見性、時代性的管理思想與理論。在這些管理思想的學習中,我們應該鼓勵批判地學習,理性的借鑒。
首先,我們應該以中華民族文明的燦爛而自豪。我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百家爭鳴,這些如今已流入中華民族的血液里。其次,我們要明確,我們社會的發(fā)展一度停滯了很久。而那時的西方正迅猛發(fā)展著,今天西方的管理學,以如同春秋時絢爛的中國,百花齊放。我們的捷徑就是做一名好的嫁接手。第三,從現(xiàn)實看,我們有著很優(yōu)越的條件。入世后,西方的航母級企業(yè)都在我國設立分公司,與我國企業(yè)進行競爭與合作,在實踐中學習是一條最有效的法則。
另一方面,很值得強調,就是西方的管理理論。在瑪格麗特.魏特利的《領導是什么》一書中,更將新科學、系統(tǒng)論的觀點引入管理學,號稱探索領導之道的導航圖,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野。在在《追求卓越》里,對領導的定位同樣給了我們感受到西方人本管理的精髓。
一個概念的闡釋,讓我們體會到了差異。古時簡而意蘊深厚;國外事無巨細,生動列舉,有時還輔以案例;而當下我們接觸到的國內管理學書籍框架明確但傾向于條款化,條框源與總結而少些預測。
在學習中,我們首先應對一個理論用框架性的認識,則應以國內著作為主,待有了一定認識之后,我們就應該去廣泛吸取別國所長大量閱讀,編織好頭腦中關于該學科的一個網。這網的每一個節(jié)點都會意味著創(chuàng)新,再輔之以我們的深厚文化,也許更能深刻理解。
最后,借用一句話:“博古曉今,可立一家之說;學貫中西,或成經國之才”,也希望我們國家多些這樣的人才,重振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