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是一種古老而實用的療方,又叫“小兒按摩”,已有數千年萬歷史。明代時,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并流傳至今逐漸形成了許多流派。“三字經流派小兒推拿“簡單易學,療效頗好,甚至有些寶寶的小病往往取一個穴就能治好,非常實用。
這種流派最常用的手法有6種:
推、揉、拿、搗、運、掐。
推法(圖1)就是用拇指側面或食指、中指螺紋面在穴位上做直績“推”的動作。動作要領是用力均勻,有規(guī)律。離心為“清”,向心為“補”,來回往復為“清補”。推法用于線狀穴位。
揉法(圖2)是以醫(yī)者的手指按在操作穴位上,不離其處地旋轉揉動。左揉主“升”,右揉主“降”,也含有“清補”的作用。揉法用于點狀穴位。
拿法(圖3)是以拇指和食指兩指,或并用中指,夾住穴位,同時用力。一緊一松,反復增減用力。本流派拿法專用于列缺穴(手腕內側能感覺到脈搏跳動之處)。
搗法(圖4)是用中指或食指屈曲,以其屈指關節(jié)背面搗在穴位處,稱為搗法。常用于點狀穴。
運法(圖5)是用拇指側面或食指、中指、環(huán)指并攏的螺紋面,尋穴位向一定方向轉整圈回環(huán)摩動,或做弧形推動。常用于弧形穴。
掐法(圖6)是用拇指或其他手指的指甲在穴位上掐,使該穴位處產生酸、麻、脹感。力度根據需要加減,以不掐破皮膚為度。
以上手法每分鐘頻率為150~300次,要有一定的速度和力度,否則會影響療效。一次治療的時間主穴不能少于10分鐘,配穴不能少于5分鐘。
注意事項:如果小兒穴位有皮疹或皮膚潰瘍,不要使用推拿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