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小兒中樞神經及植物神經系統發育未健全,調節功能不穩定是小兒夜啼發病的生理病理基礎。就中醫而論,小兒夜啼的原因是脾寒、心熱、驚駭、食積等原因造成的。
操作方法:
讓寶寶俯臥,取頭高臀低位。家長右手半握拳,以食指、拇指提捏脊柱皮膚肌肉,從長強至大椎,來回捏脊8~10次,使局部皮膚潮紅。同時以食指、中指指腹顫動揉按背部俞穴,脾胃虛寒型揉按脾俞、心俞(圖1)各7分鐘;心經積熱型揉按心俞10分鐘;驚恐型探按心俞、腎俞各7分鐘。每日1次,宜在上午9時許進行。手法宜輕緩。柔中有剛,宜于空腹或哺乳兩小時后進行臺療。
另外,配合以推拿治療,效果更好。推拿可以選擇脾經、清心經,還可以用清小腸、推攢竹(圖2)、揉五指節(圖3)、清大腸以及摩腹等,以便有效地補脾胃,清心火。
操作方法:
1補脾經:家長一手固定寶寶拇指,用另一手拇指沿逆時針方向旋推寶寶拇指指腹100~150次。目的:健脾胃,補氣血。
2清心經:家長用左手固定寶寶中指,另一手拇指邊峰沿寶寶掌面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100~150次。目的:清熱退心火。
3清小腸:家長用左手固定寶寶小指,另一手拇指邊峰沿寶寶掌面指根向指尖直推100~300次。目的:導赤以助瀉心火。
4推攢竹:家長兩拇指沿寶寶兩眉間至前發際自下而上交替直推30~50次。目的:鎮驚除煩。
5揉五指節:家長用拇指和食指揉搓寶寶五個手指的第一指問,以及第一個關節30~50次。目的:安心神。
6清大腸:家長左手固定寶寶食指,另一手拇指“邊峰”沿食指橈側緣自虎口向指尖直推10~300次。目的:除濕熱,導積滯。
7摩腹:寶寶平臥于床,家長用手掌摩腹1分鐘。目的: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