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誼
作者簡介: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系)博士、講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早期兒童的發展與教育、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和比較幼兒教育。
與同伴交往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長的需要。同伴交往既是兒童從“自我中心”走向“團體生活”的必然階段,又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與同伴交往,幼兒可以充分表現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在沒有成人權威和壓力之下享受自由寬松的氛圍和獲得積極的心理感受。
同伴玩耍,媽媽別輕易伸手
獨生子女的現狀往往讓父母對幼兒過分珍愛,這就容易產生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的問題。比如,當孩子之間發生輕微的肢體沖突,哪怕是一點小碰撞的時候,家長可能都會出面制止。這種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實際上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和認識如何與同伴相處、如何解決糾紛等問題的機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經典報告《教育——財富蘊含其中》提出了“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由此可見,學會共處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和活動能力,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如果我們父母還過分干預幼兒與同伴交往,那么幼兒身上或多或少的不合群、自我中心、自私等苗頭,都無法在與同伴玩耍的過程中自動糾正。
同伴交往,寶寶成長三動力
我們要珍惜和積極鼓勵幼兒與同伴交往,這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個性。
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語言是交流最直接和最快捷的方式。一般而言,與同伴玩耍肯定涉及到如何解決沖突等問題。雖然對幼兒來說普遍存在“男孩靠拳頭,女孩靠舌頭”的行為模式。但是語言仍然是幼兒解決矛盾沖突的首選方式。在與同伴玩耍和交往的過程中,幼兒要嘗試運用各種交往語言,例如學會如何使用禮貌用語等。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僅練習了語言,通過對方的反饋,兒童也更好地認識和學會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幫助幼兒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獲得良好穩定的性格特征。獨生子女家庭的幼兒往往容易“唯我獨尊”,如好吃的東西一個人獨占,好玩的東西一個人獨霸,凡事都要別人“謙讓”,一旦別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幼兒很容易大哭大鬧。這種“人人為我”的心理傾向和要求與社會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則形成沖突。
在與同伴玩耍的過程中,幼兒必須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讓渡自己的部分權益,以獲得成為某個集體的一分子,這是從“自我中心”走向“團體生活”的良好開端。同時,與同伴玩耍往往也伴隨著一定的游戲規則,幼兒通過觀察、模仿到自覺遵守,可以幫助幼兒養成初步的規則意識,更好地調控自己的行為,逐步形成良好穩定的性格特征。
發展幼兒的社交能力。幼兒的社交能力必須通過日常生活的學習才能獲得,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與機會,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類似的小問題,并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來解決與同伴的沖突和矛盾,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促進幼兒社交能力的發展。
同伴沖突,媽媽可以這樣做
對父母而言,尤其是作為主要看護人的媽媽而言,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孩子與同伴玩耍過程中所產生的肢體或者語言沖突等問題呢?我們可以怎樣做呢?這需要媽媽們根據寶寶的實際年齡特征,采取相應的對策——
2歲寶寶與同伴玩耍的特點
孩子會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雖然實際上是各玩各的,但仍會注意彼此的游戲,有時會短暫參與對方的活動。這個時候不太容易有糾紛。
媽媽可以做的事:
帶寶寶到小區的活動場所或者公園等公共地方,鼓勵寶寶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教寶寶學習遵守簡單的規范,如:分享、排隊等。
3歲寶寶與同伴玩耍的特點
會和同伴一起游戲,能夠與人合作,尋求同伴的幫助,能適應團體生活及遵守群體規范i因為剛上幼兒園可能有適應的問題,孩子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喜歡告狀;會主動向人打招呼;能對他人表達同情。
媽媽可以做的事:
爸媽可以邀請班上小朋友到家里玩,讓他有更多機會練習與人相處的方式。
孩子鬧情緒或者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可以通過語言適時回應孩子的情緒,幫助他自己認清情緒,并嘗試進行反思,如:“你看起來好生氣,為什么呢?”提醒孩子與人互動時應該注意的禮貌,如:請、謝謝、對不起。
4歲寶寶與同伴玩耍的特點
孩子喜歡和朋友一起游戲、合作,能和人分享物品,會幫助同伴。
孩子能負責團體分配的簡單工作,會排隊和輪流,愿意遵守團體游戲的規則。
孩子能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察覺他人的情緒,給予安慰與關心。
媽媽可以做的事
如果孩子天生害羞,父母可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中來玩,在安全熟悉的環境下,學習與朋友相處。多給幼兒提供一些輕松自由、感興趣的合作活動,例如過家家游戲等。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幫助孩子練習社交技巧,學習解決沖突、表達情感,認識自己和他人可能針對同一個事情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
如果孩子出現交友問題,例如抱怨同學不理他、不跟他玩或不跟他做好朋友,父母首先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事,給他鼓勵,幫助他想一些積極的辦法挽回友誼,也可以趁機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社交技巧。
父母還可以邀請幾個熟悉的孩子到家里玩,示范如何與他人交往互動,帶孩子們一起玩簡單的游戲,與其他家庭一起出游活動,讓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長時間與別的小朋友相處并慢慢熟悉,有效地提及幼兒的社交能力。
還要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及點心,比如將這些東西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還可以通過與孩子共同閱讀有關友誼的一些圖畫書,幫助孩子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些孩子不被其他孩子接納的原因可能包括:服裝儀容不干凈,喜歡說粗魯的話,搶同學的玩具,常推擠同學,破壞別人正進行的活動。這些孩子往往以為這樣做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并不知道這樣做是不適當的。父母在了解孩子的交友狀況后,從旁觀察孩子與別人相處的情況,從其中找到問題的關鍵,幫助孩子學習尊重別人,了解正確的社交方式,在團體活動進行中學習與他人互動、合作、分享,注意他人的需要。學會用正確而禮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5歲寶寶與同伴玩耍的特點
孩子可以遵循團體的游戲規則,玩一些簡單的規則游戲,如撲克牌、彈珠比賽游戲。
孩子群體問常有小團體的情況,喜歡和同伴分享秘密。
媽媽可以做的事
傾聽孩子在人際交往上遇到的難題,不要批評取笑他的處境,給他一些鼓勵與建議。同時媽媽在允許孩子之間小團體存在的前提下,也要鼓勵孩子嘗試接納更多的朋友一起玩。
父母是幼兒最好的老師,也是幼兒模仿學習的對象。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做好示范作用,不要包辦代替,更不要大驚小怪。在家庭中也要貫徹團體生活的各種禮儀和規范,例如分享、輪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