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戴 平
香港的貧富差距在發達經濟體中排名第一的消息,在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連日來香港媒體和各界人士展開激烈爭論,有人把批評矛頭指向港府的政策,但也有的學者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對香港未必是壞事。
根據日前美國《商業周刊》引述聯合國開發組織的報告,在全球27個發達經濟體當中,香港貧富懸殊情況最嚴重,基尼系數達到43.4,在全球排名第一。報告稱,香港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全港34.9%的財富,但最窮的10%人口只占有2%,兩者收入差距17.8倍。另外,除了外傭,香港工人并無最低工資保障,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
香港素來享有世界經濟自由度最高的經濟體的美譽,聯合國的這一報告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各界議論紛紛。有人將貧富差距的擴大視為香港經濟轉型的結果。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鐘劍華表示,近年香港經濟轉型,導致低技術及低學歷人士的勞動價值下降,其中對年長者及青少年的影響最大,青少年的失業率最高。
香港《頭條日報》則分析說,香港富豪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2003年推出了投資移民計劃,吸引超過4300人獲批來港定居,同時也吸納了內地大批資金。這些來港定居的人士中不少為內地超級富豪,身家數以億計,其他人也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但香港的窮人卻沒有相應出現外流,自然會影響基尼系數,令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對于貧富差距大的結果,各方反應也不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聲明指出,香港在全球發達地區中貧富懸殊排名第一是香港的極大羞恥。港府不關注窮人的問題,“所謂六大產業又不能惠及基層打工仔。特首再不推行扶貧措施,會令本港貧窮問題繼續惡化,將香港社會帶向危險邊緣。”香港《太陽報》社評稱,更讓人擔憂的是,近年來“中產向下流”的情況有加劇現象,貧窮隊伍仍在不斷擴大。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指出,由于香港有綜援及公屋,就算貧富懸殊趨勢轉差,窮人的實際生活也未致太惡劣。浸會大學經濟學教授巫伯雄則表示,“即使香港的基尼系數大幅度上升,也不會對香港長期的經濟表現和社會穩定構成嚴重的問題。因為全球化的發展和機會的擴散對增加香港的人均收入,包括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是有好處的。只要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持續上升而不是絕對下降,社會的穩定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香港《新報》也撰文分析,聯合國將香港列作經濟發達地區中貧富最懸殊的地區,其中一個理由是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公共房屋體系,但這似乎是“美麗的誤會”。因為香港公共房屋并非“貧民窟”,不少城中名人和億萬富豪,都將早年居住的公屋單位視作“風水屋”,富貴后也不遷出?!?/p>
環球時報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