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

一體化的目標早已完成,而《里斯本條約》的通過,再度顯示共同體利益與民族國家利益仍在膠著,彼此仍是相生相束的關系
2009年10月2日愛爾蘭全民投票,以超過60%的贊成票通過了《里斯本條約》。至此,《里斯本條約》通過最大的關卡,將可正式上路,一個新的歐盟結構將重新在國際舞臺上出現。
2004年的《歐盟憲法條約》草案在2005年中遭法國與荷蘭公民投票否決而胎死腹中。《里斯本條約》是《歐盟憲法條約》的修正版,它雖然設置了常設主席與外交代表,象征歐盟以一個整體出現在國際舞臺,但是也刪除了原有《歐洲憲法條約》內容的若干重點,包括放棄“憲法”用字,排除原有的社會憲章,不出現外交部長頭銜,取消具有聯邦主義象征的歐盟統一國旗及國歌等。
《里斯本條約》也允許成員國可以在若干條款自行決定加入或者選擇退出,這使得觀察家在看待歐洲一體化過程時,有人認為這是《歐盟憲法條約》的失敗,也意味著歐洲一體化的頓挫,而《里斯本條約》只不過又是再一次政治妥協下的產物。
一體化的原有目標早已完成
在筆者看來,《歐盟憲法條約》草案的失敗不能算是一體化的失敗,只能是因為一體化的目標早已完成,歐洲人民需要沉淀一陣子再決定歐盟是否要披上聯邦主義的外衣。而《里斯本條約》的通過,再度顯示共同體利益與民族國家利益仍在膠著,彼此仍是相生相束的關系。
歐洲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基督教的兄弟們互相殘殺,在千萬人堆積的血泊中,歐洲的精英終于認真地思考“和平”的意義。他們不再將“和平”當成是一項嘴巴講講的“政策”或另有企圖的“手段”,而是價值與信念,一種無論如何不可以再讓基督教的子弟陷入互相殺戮的信念。在這個價值下,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將戰爭所必須使用的煤與鋼交給大家共同管理,因而在1952年成立了“煤鋼共同體”。
共同體是歐洲精英在聯邦與邦聯等政治聯合體外的另一個政治發明。共同體也超越了歐洲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主權排他、民族國家的觀點。兩次世界大戰,歐洲人自己嘗到了一切以“主權排他”所帶來的苦果,戰后歐洲人開始學習“共有主權”,歐洲國家將自己的部分主權交給了歐洲共同體,透過共同體機制的運作,歐洲國家開始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一體化進程。
歐洲一體化歷史進程證明了當時精英的設計是多么正確,歐盟國家所屬的土地與人民間,雖然仍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已經可以完全排除戰爭的可能。
二戰后的歐洲,那些當時雄霸四方、不可一世的西方強國,一一成為了次于美國的二等國家。殘破的經濟使得歐洲國家認為他們必須團結在一起,他們選擇一體化,是他們在進行一場國家自我拯救的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民族國家的正當性陷于危機之中,國家連基本的功能都喪失了,它不僅不能維護國民的安全,也無法保護國民的財產。因此,如何拯救民族國家就成為戰后歐洲歷史的一項重要進程。各國透過將有限的部分主權交給了歐洲共同體這個超國家機構,使人民得到安全、國家得到發展,進而得到了人民對國家的忠誠。一體化是國家意志的產物,但是,如果共同體完全取代了國家,只會毀掉一體化本身。
歐洲本來就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小世界。1957年,歐洲成立了“經濟共同體”,隨后在農業、商業等等領域建立了共同政策。1987年《單一歐洲法》生效,人員、資金、勞務、服務四大自由在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開始推動,成功地廢除了所有可能造成會員國間的貿易障礙。1990年代開始推動“經濟暨貨幣聯盟”,1999年1月1日,歐元引入無形貨幣(旅行支票,電子支付,銀行業等)領域,2002年1月1日,新的歐元紙幣和歐元硬幣啟用,成為歐元區國家的法定貨幣。
五大力量決定進程
戰后歐洲國家的三大目標“永保和平,自我拯救,經濟發展”,全部在20世紀末完成。21世紀初,一些聯邦主義者希望歐盟能夠進一步將一體化深化,2002年3月,歐盟召開制憲大會。經過17個月的努力,2004年6月公布了《歐盟憲法條約》的版本,10月各國代表在布魯塞爾簽署,一部歐洲憲法似乎就要誕生,但是在來年卻遭遇挫敗。
理由很簡單,歐洲共同體成立之初所要達到的目標已經完成了,目標已經達到,一般歐洲人民如愿足矣,歐盟精英想要更上層樓,人民最終迫使歐盟放棄了具有聯邦色彩的憲法、國旗、國歌、外長等字眼。歐洲各成員國當然已經遠遠地拋離了民族國家合作的局限,但是終究沒有跨進“歐洲合眾國”這個門坎。
歐洲憲法未能通過,法國可以算是最大禍首。
對于創始成員國法國而言,法國推動歐洲一體化為的是強化自己的國家利益,歐洲共同體不只可以拯救法國,更可以為法國提供參與國際社會的動力,歐洲一體化的發展必須符合法國的利益并提升法國作為世界強權地位的目標。法國一方面支持一體化,希望領導歐洲共同體;但是另一方面又擔心法國會被共同體所約束,不希望歐洲共同體成為法國人的祖國。
另一個創始成員國德國,是歐洲統合過程中最堅定的支持者。由于承載著挑起戰爭的原罪,德國在一體化初期完全不敢多談國家利益,而是以歐洲整體利益為優先。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艾德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如何把歐洲共同體當成是約束德意志民族主義,以及透過歐洲一體化以完成德國統一的工具。德國在戰后沒有主權,透過歐洲一體化不斷地深化,德國成為最大的獲利者。
迄今為止,不論是政治、外交、經貿、社會,任何領域的統合,德國都全力支持。意大利與德國有著同樣的歷史背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個小國,也能深刻體認到透過共同體的主權共儲與共享,他們的國家利益才可以放大。因此,德國、意大利、荷、比、盧是最為支持歐洲一體化的集團。
英國是非創始成員國的一個代表。如果戰后由英國帶頭成立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可以抵擋得住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吸引力,英國不會想要加入。英國與法國一樣都是國家中心主義者,將歐洲共同體作為提升英國本身經濟與福祉的工具。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關注只有在經貿議題,對于有強烈主權意涵的憲法、外交等議題,英國沒有多大興趣。英國支持歐盟擴大,而且是愈大愈好。歐盟愈大,意見愈多,國家主權就愈容易彰顯。
英國反對任何條約中出現聯邦字眼的可能,即使在今天,英國還是沒有加入歐元區。《里斯本條約》拒絕了任何有關聯邦主義象征的文字,給了英國莫大安慰。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英國像是抱著一個橄欖球進入籃球場要與其他國家一起打籃球的球員,它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懷疑者。當然,英國不是一個國家單打獨斗,丹麥、愛爾蘭、瑞典,它們都或多或少是英國立場的追隨者。
第四種可以芬蘭為代表。芬蘭也不是創始成員國,與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可以算是一組,平均而言,他們支持歐洲一體化的態度高于一般成員國,他們將歐洲統合內化為國家認同與重新自我定位的一部分,他們不會像德國、法國、英國一樣嘗試去主導歐洲一體化的發展,而是歐洲一體化的跟隨者。他們對于歐盟政策的關切還是主要集中在經貿議題,但是對于政治性的議題也愿意持開放的態度,不會敵視主權議題。
第五種類型當然就是冷戰后新加入的中東歐國家。他們希望透過歐盟快速提升自己國家的政經地位,他們也借助歐盟的法規來減少國內保守派的力量。這些國家沒有能力主導歐洲一體化的方向,只是希望在歐盟機制內取得更多的權力與發言權。波蘭即是其中一例。
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在這五種力量的拉扯下逐步前進,《里斯本條約》就是這五種力量交互的結果。該條約讓歐盟內部的調整機制暫時告一段落,至少10年之內不會再有變化。
歐洲一體化的成功經驗自然會向全球其他地區招手。不過,未來能否順利推展,依照歐洲一體化的經驗,就必須要看其他地區的精英如何看待他們自己的國家利益了。 ★
(作者系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暨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